制药。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中药饮片、中藏药、生物制品及化学制药。推进药物资源综合加工,构筑药物种植、新药研发、药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相配合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医药企业改革和改造,培育和扩大品牌优势,增强实力,壮大规模。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区。


四、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在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无机矿物材料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材料向新材料的延伸;发展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专用加工设备的开发,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节水农业和生物农业、生态与环保、新型建材、民用核技术等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大集成创新力度,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设立开放式研发机构,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六、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经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主导产品以及专业分工与协作,促进社会化配套和地域集中,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推进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空间载体,培育发展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制订并实施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区域环境。
第四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面向国内外市场,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以定西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北部、平凉的马铃薯种植业;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以河西地区为主的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业;以平凉、庆阳、天水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业;以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业。继续发展百合、油橄榄、花卉、花椒、黄花菜、玫瑰、黑白瓜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持和培育发展包括农垦企业在内的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运输、商贸、生态旅游等非农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大战略,实行政府推动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重点面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拓展劳务市场。加大劳务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50-200万人、输转农民工 56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