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做好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做好国家、省内急缺矿种及我省优势产业所需资源的勘查、勘探与开发。加快西秦岭、祁连山西段和龙首山等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加大现有矿区及周边地区的找矿力度。稳妥搞好探矿权转让,加快文县阳山金矿开发。抓好庆阳和河西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抓紧靖远、窑街及华亭矿区周边及深部的煤炭资源勘探。加快长庆和玉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后备煤炭储量55亿吨左右,2010年石油开采量达到600万吨左右,天然气开采量达到20亿立方米。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促进重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加资源储备,提高接续能力。对重要矿种和矿产地实行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延长资源利用年限。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贫矿和共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尾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充分利用周边省区以及国外资源和市场,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国内合作,扩大资源供应来源,实现资源互补互利。抓住公路、铁路建设的新机遇,加强我省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联系,鼓励重点企业到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勘探与开发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和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合理开发气象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基础测绘,逐步建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二、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围绕"三废"治理,重点整治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治理转变。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止面源污染。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集中治污专业化。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抓好黄河兰州-白银段的水污染治理,争取实施渭河、任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加强陇东油田污染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实施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路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调整和落实投资、价格和财税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循环型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协调好重大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把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用工机制,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作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