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依据我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联系,突出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利益共享的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中部经济整合发展。突出兰州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加快白银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促进兰州经济区整合与发展。加强中部地区以城市为主的分工合作,突出定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甘南、临夏特色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和发展能力。
提升河西综合经济实力。依托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现有基础,以酒(泉)嘉(峪关)城市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利用较好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突出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发挥大企业的重要作用,推进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增强陇东南经济发展新优势。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机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平凉、庆阳能源基地地位,推进陇南多种经营发展。充分利用陇东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区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与跨省区的经济联合与分工,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在经济政策、财力补助、专项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继续实行倾斜,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抓好牧区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场、饲养基地建设,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屏障作用。加强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组织实施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落实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共同富裕。
三、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科学区分不同类型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开发区域,要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发展,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结构的层次。科学规划城镇群的发展布局,提高吸纳现有流动人口和其他区域转移人口的能力。重点开发区域,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提高城镇扩大就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其他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产业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和分工协作。鼓励发展较快地区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区域互助机制,抑制地区差距扩大。完善和落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补偿政策,健全和完善政府扶持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