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窟

第123窟:
时代:西魏
洞窟形制:
平顶方形窟,顶高2.47米,面阔2.45米,进深2.35米,其四周又凿高宽各30厘米的低坛基,正左右三壁各开一圆拱形浅龛,左右壁龛前的坛基上做方形佛座。
造像:
正壁塑一佛二菩萨,左壁维摩诘,右壁文殊师利菩萨,里侧塑二弟子,外侧塑男女二侍者(童男、童女)。
特点:
窟内佛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苗条。此窟以维摩诘变为题材,左右二壁方形坛座上维摩诘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均作结跏跌座,对坐论辨。维摩洁变是自魏晋以来北朝至隋唐盛行不衰的佛教艺术题材之一,多见于绘画,文献中有东晋顾恺之在瓦棺寺绘维摩诘变的记载,有“清嬴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此窟维摩诘高1.22米,头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机智、从容安祥,不同于壁画和浮雕中通常所见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饰华丽,表现出沉静无畏,潇洒大度之风范,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气、纯朴、活泼、生活气息很浓。着少数民族装束,塑像着力于刻划人物的面部,对于躯体和动态则作相对静止和简练的整体处理,从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内心世界的表现,中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给予这二身塑像高度的评价。
壁画:
已残,仅存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