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一个文化圈

■苏定武(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局长)
这次赴陕西省学习考察,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总的认识是,关中五市一区对市情的认识深刻到位,有明确、清晰的发展思路,抓项目、求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很强,有气魄、有力度,成效显著。思想解放、真抓实干、干事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启迪人心,鼓舞斗志。纵观关中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渭南被誉为“华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咸阳是与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点5000多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资源的厚重,无与伦比,瑰丽奇异。
关中地区文化艺术人才阵容庞大,文化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关中地区不仅历史文化名人浩如繁星,贾平凹、陈忠实、张艺谋等现代文化艺术领军人物也不胜枚举。秦腔、书法、绘画、影视、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等艺术,独具风格,魅力无穷。
关中地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效显著。西安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9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3%,旅游业的产值138.97亿元,占全市GDP的8.0%。在打造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方面成效卓著。总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宝鸡围绕打造陕西第二旅游目的地,大思路、大手笔,投资50多亿正在倾心打造法门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筹划建设的宝鸡石鼓公园,总投资2.71亿元,建成后将对宝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和关中地区文化同源同宗,不仅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更有共同的认识和热切期盼。在考察中,咸阳方面认为,与天水以“秦”为纽带,文化同宗同源,不可分割,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合作,建立完善旅游文化区域合作的保障机制,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丝绸之路”。渭南方面提出,渭南和天水有着自然形成的共生型经济形态,为双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宝鸡方面认为,西安的汉唐文化、宝鸡的周秦文化、天水的伏羲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是一个互补共生型的文化旅游圈,形成区域旅游圈,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有可为。西安方面提出,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打造以西安都市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和旅游服务核心圈,打造经济区带状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旅游功能区,以打造优势特色文化品牌为着力点,构筑优秀文化领先发展地区,以产业化经营和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几点思考·
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立足西部实际,着眼全国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这样的决策对天水而言,机遇难得,意义重大。现代经济发展,区域协作、行业融合已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倍增效益,加强协作,借势发力已成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持续实施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战略,天水文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显著。但是,人才匮乏、信息渠道不畅、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无疑使天水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可以说,关中—天水经济区既是一个经济圈,更是一个文化圈。这个跨行政区域协作圈的建立,将为天水文化建设,在信息、资金,以及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的思路、理念、手段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夯实天水文化软实力,促进天水文化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干劲,紧紧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机遇,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务求奋进缩小差距,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抓好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在先期初步的对接中,我们规划要建设好三大基地、六大长廊,实施好16项重点项目,推进五大产业发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准备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充实,继续完善,力争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实现与关中地区的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强强联合,力争规划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确保文化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潜力。这次走访,最大、最深切的感受是关中地区在市场中找定位,持之以恒,做大做强,文化的资源优势已在向经济优势转化。天水的文化特色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辉映。目前,天水的许多文化资源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这些特色,放置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寻根祭祖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休闲生态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同质性文化,是协作、联合的良好基础和切入点。因此,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特色文化优势的认识,以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凸显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加强对口联系,推进合作开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三要狠抓项目不放松。项目建设始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抓手。在关中地区,无论是曲江新区,还是宝鸡、渭南、杨凌等地,都是项目带动战略的受益者。这几年,我们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获益匪浅,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成为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因此,我们将继续紧抓项目不放松,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以项目为抓手,为文化建设夯实基础。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16项在经济区重点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天水文化发展再添活力。
四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唐芙蓉园是唐文化、皇家园林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杨凌是农耕文化、现代科技与旅游的结合;宝鸡是佛教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作为最跃动的生产力,已成为旅游的灵魂和支柱,而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相生相长,相得益彰。目前,虽然我们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关中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下一步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一要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办好伏羲文化节。二要加大为旅游跨越式发展助力的服务意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以文物景点的保护与建设为依托,抓大项目、上大项目,丰富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抓好中华始祖文化园建设,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华夏文明之源”总体形象;实施好大地湾遗址保护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借助这项工程的世界关注度推介天水;做好麦积山、水帘洞石窟保护维修及“申遗”工作,为建设百里艺术石窟走廊借势助力;建好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大剧院、天水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丰富城市名片的内涵。三要广揽文艺人才,促进文化要素整合,围绕旅游业发展需要创编文艺作品,出人出戏出精品。特别要突出伏羲文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推出宣传展示伏羲文化的艺术精品。同时,要加大对天水丰富的其他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名城文化、现代旅游娱乐文化的挖掘力度。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拓宽旅游文艺演出的领域,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