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道昌达奔小康
——改革开放30年清水交通发展综述

清社公路全线贯通
百年奥运,中华梦圆。当我们满怀豪情,欢歌庆幸北京奥运落下帷幕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华诞。
三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几代交通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把握机遇、扩大开放,因时而进、服务大局,全县交通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快,公路运输车辆迅猛增加,组织管理水平极大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莲寺公路
公路连着城乡,密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带给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对于清水人民来说,有了路,就意味着打开了开放之门、文明之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清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厚重悠远,古称上邦,以“清泉四注”而得名,是轩辕皇帝的诞生地。全县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18个自然村,总人口31.53万人(农业人口29.4万人),土地面积2012平方公里。

解放初期,清水县境内没有一条等级公路,交通十分落后闭塞,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上半年,清水县公路通车里程仅285公里,且多为晴通雨阻路,全县有汽车31辆,其中客车3辆,投放于西部白驼、金集等乡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在国家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清水县的公路交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逐年攀升,城乡百姓出行条件实现了由单一走行及人等车到车等人的历史性跨越,全县交通建设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30年间,我县先后共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养路费、国债项目等各类大小交通项目310个,总投资额达2.58亿元,加上地方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民工建勤、捐资约合3744万元,建设总规模超过2.95亿元,其中,公路建设299项2.38亿元,站点等其它设施11项0.2亿元。相继新建县乡公路6条133公里,改建县乡公路13条265.4公里,新改建村道317条1029.97公里,新修大中小桥梁47座1501.36延米,拆除重建桥梁2座175延米,新建便民桥5座245延米,新建涵洞516道4902.85延米,建成三级客运站2个建筑面积2614M2,五级乡镇客运站4个建筑面积1000M2,新开工建设二级客运站1个占地面积54.6亩建筑面积4130M2。至2007年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01.52公里,是1978年初的5.6倍,公路网密度达到7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油路9条214公里,水泥硬化路面13条71.7公里。全县18个乡镇全部实现了通公路、通班车,有10个乡镇实现了通油路,有4个乡镇实现了客运公交化,全县26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公路,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0%,全县1118个自然村实现了通农机路、通汽车。公路交通的发展,带动城乡运输业的篷勃发展,至2007年底,全县各类汽车保有量1327辆,是1978年初的42.8倍,其中营运客车101辆(跨省、跨县、县内客运线路54条),全县拥有三轮车2431辆,拖拉机1500台,2007年底全社会客运量上升到162万人(次),是1978年6.11万人次的26.5倍。清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成为清水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过去贫穷落后出了名的清水县东部的秦亭镇,由于大温公路等主干道的开通铺油硬化,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崛起,成为县域经济一个新的增长极 ,秦亭镇2005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县18乡镇综合评比考核中名列前茅,2004年以全市理科第二名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的靳爱锋农家子弟是清水首名清华学子,就出自昔日读书上学颇少的大温公路沿线的柳林村。省道S305线黄门过境公路于2004年建成通车,激活了黄门乡农业产业化路子,乡上与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去年全乡有5个村种植了上千亩的甜糯玉米,在市场备受青睐,销售红火,产品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当年就为当地农民增收20多万元。清水交通条件极大改善,还吸引了外地客商纷至沓来轩辕故里投资兴业,近几年先后有轩辕纸业有限公司、康健牛业、新铁矿、温泉度假村等20多家外地客商落户清水,注册资金超过3亿元,这不仅增加了地方税收,也解决了本地4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劳务收入,带动了地方百姓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增幅跃居全市五县两区之首,2005至 2007年三年间全县经济总量净增3亿元,年均增速在12.5%以上。

回顾过去30年清水交通发展的历史,可简要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0年12年间为攻艰克难阶段,这一阶段,全县上下总动员,城乡群众齐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相继对红堡至社棠公路、张川经新城黄梁至清水、桐温公路清水县城段、阁河口至大湾口公路等东西北出口通道进行规模改造,利用粮棉布、工业品以工代赈补助1210万元,配套修筑桥梁20座,涵洞189道,增设了重点道路防排水设施,其中,1984年建成的桐温公路清水县城至红堡卢家庄10公里简易油路,是清水的首条黑色路面。这一阶段的努力,清水百姓无路可走问题初步缓解;

第二阶段是1991至2000年的改造铺筑打通出口路,10年间,清水县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养路费等投资1446万元,同时动员农民群众、全县车辆开展义务建勤、干部职工捐款等方式相结合,先后对红社、张清沿山公路、桐温公路县城至温泉段、温沟至白沙公路等进行了改造和渣油表处,解决了这些重点公路汛期安全通行问题。并在98至99年两年间组织实施了全县不通农机路的53个贫困村道路建设的交通扶贫工程,使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农机道路,2000年元旦前夕,在丰望乡甘涝池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全市村村通农机路典礼仪式。由省交通厅投资71万元、建筑面积1564M2的清水第一个三级公用型客车站于1991年在原汽车运输公司落成,结束了清水无公用车站的历史。1992年率先放开了红社路客运热线,先期投放个体客车2辆营运,打破了国营运输业一统清水客运的格局,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百车竞争搞客运。1996年,开通了清水县城至松树椅子山的第一条通村客运线,先期投入客车1辆,引导运力逐步投放边远山区。

第三阶段是2001至2008年8年间全方位快速发展提升,清水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共争取以工代赈、国债等交通项目277项2.31亿元。先后改造重铺了红堡至社棠公路、新铺大湾口至山门和清水至秦安公路、新修红堡至张川公路,拆除原牛头河双曲拱桥及樊河桥,在改道拓宽后的新牛头河上于2007年建成了清水首座立交桥,同时一大批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和硬化工程完工,2005年建成了白沙乡鲁沟和太石两村2条10公里通村油路,为清水首条通村油路,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大大改善了清水对外、对内交通条件。2005年以来,先后开通了县城至红堡、县城至白沙、县城至汤浴、县城至程庄等8条客运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18辆,乘坐公交车的红堡镇程庄村六十多岁的老人程小刚高兴地告诉笔者,如今进城赶集、务工、做生意,要想啥时走就啥时走。建成百家、金集等4个乡镇五级客运站及1个红堡三级客运站,建筑面积达2050M2,今年6月16日破土动工的清水二级客运站有望明年建成运营,这将是目前清水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公用型现代化汽车站,这一阶段是清水交通发展史上名副其实的高投入、高产出时期,办成了清水交通建设过去一度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尤其2001年率先实施的红社公路改造,清水境内首次投入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修路,打破了过去多年清水“人海战术”修路,为后来清水境内利用大型机械、人机结合修路带了个好头。更让全县人民引以自豪的是2006、2007年间,清水人民发扬七十年代自力更生新修红社公路的精神,当时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凝万民之心,全县各方义务投工,干部职工、民营企业募捐等方式,打通了南出口清水至社棠公路,其政治经济意义十分重大,正如县委书记雷鸣所说,清社公路建设远不只是修了一条路,而是培育了“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伟大清水精神,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甘肃精神的具体实践。

清社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后,又集中力量先后完成了排水工程建设、灾害路段治理、塌方清理和全线整修,目前正在进行全线铺沙等前期准备工作,为明年春季全线铺油打好坚实基础。

三十年,清水交通发展事业壮丽辉煌,2002年清水县被授予全市扶贫公路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2006年被授予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获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殊荣,当年列为全省农村建设试点县,今年又被省上列为全省26个县区农村公路养护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县交通局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被市局授予农村公路养护先进集体。
清水交通发展明天更美好,近期天水至平凉铁路过境清水段破土动工,清水没有铁路运输的历史将被改写。随着“十一五”期间一大批通乡、通村公路改造硬化的建成运营,清水交通建设必将跃上一个全新跨越式发展新的黄金璀璨时期。

清张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