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拜伏羲庙 游麦积山——陇上江南天水”
旅游推介会于11月6日在上海举行
神奇麦积山 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它位于西秦岭东段小陇山之中,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5个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自古以来这一区域就有“陇上林泉之冠”的美誉,古秦州十景其中5景“麦积烟雨”、“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净土松涛”、“东柯积翠”就在现在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

麦积山景区内群山耸立、层峦叠翠、溪水清澈、飞瀑如练,森林覆盖率达到76%以上,其中一级保护区42.5平方公里,有高等植物233科,2738种;野生动物有鸟类12目34科95种,兽类6目18科29种,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为一体,兼南秀北雄于一身,堪称西北山水林泉之冠。随着景区资源价值的不断挖掘,“麦积栈道”、“岭分南北”(黄河长江分水岭)、“万木荟萃”(麦积山植物园)、“仙人湖光”、“丹崖白松”、“天河石莲”、“石门仙桥”、“八卦殿宇”、“九曲溪流”、“街亭温泉”、“香积积雪”、“石门云海”、“曲溪燕舞”、“玉兰花香”、“净土佛光”、“放马滩涂”等新的美景奇观一起将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麦积山石窟位于麦积山风景区内,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经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2个朝代,历时1660年建成,石窟至今保存洞窟4个,以泥塑为主,现存194个洞窟,荟萃历代泥塑雕像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其造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窟大多在20至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笑,形态栩栩如生。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雕刻技艺精湛,壁画古朴典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满着人间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这不是雕塑,而是民风民俗的体现。麦积山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造像同莫高、云冈、龙门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美称。天水境内的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构成了甘肃千里石窟走廊的东段。

天水——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伏羲庙
新民晚报讯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交汇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4万,有汉、回、满、蒙、藏等27个民族,素有“羲皇故里”、“陇上江南”的美誉。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初祖。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均出生在古之成纪,今之天水。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三皇本纪》辑述:“太昊庖牺(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天水)。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女娲在天水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繁衍人类,成了中华民族的亚当、夏娃。伏羲观天象,制历法,画八卦,创文字,制嫁娶,结网罟,造琴瑟,把中华先民由茹毛饮血带入文明,居功至伟,尊为三皇之首。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甘肃省和天水市历来重视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把它作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1988年,天水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掘民间祭祀活动的传统,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并延续下去,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伏羲文化旅游节和公祭伏羲活动自1988年开始,连续举办19届,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文化节会之一。天水市也成为我国十大节庆城市之一。伏羲文化旅游节代表甘肃、代表天水成了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为进一步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伏羲文化的团体和个人,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伏羲文化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天水市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社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这一全国性研究机构的成立,将全国数十家社科院、博物馆和综合大学,以及数百名专家、学者凝聚在一起,推动了伏羲文化的研究。1992、1995、2001、2003、2005年先后在天水召开了海内外学者参与的伏羲文化研讨会,产生了大量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史前文化研究。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为“羲皇故里”,已成为瞻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伏羲文化的研究、开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天水已成为全国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在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纽带,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羲皇故里、陇上江南”天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天,天水人民秉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拼搏向上的热情积极投身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天水这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必将再谱篇章,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新的热土和亮点。


参拜伏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