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窟

133窟全貌
133窟,俗称万佛洞,又称碑洞,明历四十一年,门外挂木扁额“极乐堂”。
方位:
西崖东上部。
时代:
北魏晚期,五代、宋、元重修。
窟形:
方楣平顶与覆斗藻井型混合崖墓式大型洞窟,窟内前部凿“堂”,后面两侧开“内”中间作“闲“,窟内复室叠龛,大小高深各异。
造像内容:
第133窟是麦积山现存造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有泥塑、石雕、石刻造像三种类型,泥塑27尊、飞天、千佛像共3400余身,现存石刻造像碑十八通,故有碑洞之称。泥塑中有圆塑、高浮塑、影塑和壁塑四种,圆塑和高浮塑分别塑作在龛内,影塑则全部粘贴在四周墙面上,壁塑则是直塑在龛楣上面,有山、有人物、动物,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水人物画。

图为小沙弥
在窟内泥塑中,以第三龛中一佛二菩萨为北魏典型的“ 秀骨清像”,第九龛内的小沙弥嘴角含笑,既聪慧又谦恭,俨然一活泼英俊的少年儿童,这些造像,无论就造型的准确、人物神情的体现,都已达到炉火纯情的完美境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十八通石刻造像中,以第一、第十、第十一和第十六号像碑最完整,最有名。
第一号造像碑,俗称“千佛碑”,上部刻释迦在灵鹫山说法的情景,下佛刻千佛13 12 身,一一精雕细刻均为石青、石绿敷彩。第十号碑为著名佛传碑,全碑以释迦在仞利天发愿为中心,从燃灯授记到熙若拨提河畔的娑罗林中涅磐,共刻制了乘象入胎,降魔,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鹿野苑初转法轮和王舍城说法等十二段佛教故事,布局精巧,人物刻划细腻生动,主题明确突出,故事情节与雕刻形式自然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十六号碑中部的说法图,主尊倚坐,龛外两侧各雕一踏蹲狮天王,上空各有飞天。雕工精湛,造型完美,大至整体布局,小至轻柔的帷幔,摇曳的璎珞,犹如青波荡的悬裳衣纹,无不使人惊叹。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认为,这是北朝时代最好的作品之一,“整个浮刻的高低支配的如此之妙,不管光线从那边照过来,都让人像面对着一朵清晨中玫瑰花”。 第十一号碑回去首后望中的说法图和两边的四身飞天,均逆向飞行,精心刻划了飘舞的衣裙和巾带,有呼之欲出之感。
在前堂中部宋代重塑佛释迦牟尼与儿子罗侯罗会见的一组雕塑。这是一组充满着慈爱与人间亲情的具有人情味的优秀佳作。造像抓住佛祖认子,躬身摩顶的这一瞬间,神情中流露出无限的爱怜与深情,特别是那只伸出的右手,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宛若盛开的一朵兰花。窟门内两侧有五代圆塑两身菩萨,造型圆润丰满,神情敦厚自然。
壁画:
前堂顶部右侧,留有各种飞天数十身,有的乘龙,有的骑风,还有骑鱼的天人飞天,但大部分随岩石风化,内容无法辩认。
题记:
窟内宋、元、明三代题记较多,最早的题记为第九号造像碑后朱书大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二十六日赵瞻书石”。最晚的是第十二号碑侧墨书:“岁大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仲夏。”其中宋代题记5条,元代7条,明代17条。

图为佛传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