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成刚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张义山区种植人参果的农户,每个大棚产值高的可达2.8万元,是常规大田粮食作物的10—20倍以上。就用水而言,每亩大棚用水200立方左右,是大田灌溉作物的1/3。“可以说,在武威这样干旱缺水的地区推广日光温室,既节水、节能、保护生态,又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农民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的一项革命性措施。”中 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武威采访时了解到,通过发展“沙产业”,当地政府、企业、农户都看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
“沙产业,不是用沙子做的东西叫沙产业,而是在沙漠干旱地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实行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的产业。”
作为一个新概念、新型产业,“沙产业”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和倡导的。他预言:在21世纪,以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产业将在我国大地上出现第六次产业革命。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认为,沙产业有四条标准:一要看 太阳能的转化效益,二要看知识密集程度,三要看是否与市场接轨,四要看是否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留住阳光”,在“沙产业”的理论思路下,“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大农业型产业”正在甘肃武威进行着不懈的尝试。
近年来,武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沙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节水为重点的“阳光农业”,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在沙产业开发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钱学森沙产业实验室积极引进技术和设备,已建成了604平方米的小球藻试验生产区,于2006年4月开始试生产。同时开展了苁蓉嫁接栽培探索,民勤县东湖镇、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区、石羊河林业总场已完成梭梭嫁接苁蓉试验面积1000亩。
据《武威市发展沙产业实施方案》,2006年,将新发展日光温室1万亩,建立沙产业资料室、科研室、防沙治沙和沙产业成就展览室,强化技术设备配套,力争在沙产业和防沙治沙高新技术实验研究方面上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