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贡 男 汉 1929-1959 甘肃兰州 中共党员 兰州卫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甘南玛曲工作,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因公殉职,被称之为“红色医生”
李贡(1929~1959年),别名宁凯,又名国华,男,汉族,兰州市城关区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兰州卫生学校,同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玛曲县卫生所医生兼所长、玛曲县欧拉公社医生、洮江县卫生院副院长。
1954年夏,李贡从兰州卫校毕业后,来到了甘南藏区的玛曲草原工作。这里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且不说那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和高山缺氧反应,就连吃饭、行路、说话等,都成了一道道要闯的难关。李贡下定决心,发誓要在玛曲草原上生根开花。李贡在甘南短暂的5年里,始终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跑遍了玛曲草原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深入帐篷、牧场给牧民群众巡医治病,驱走了无数藏族群众身上的病魔。
1955年夏,玛曲欧拉草原发生了一次斑疹伤寒,十几位藏族群众昏迷不醒。李贡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抽自己的鲜血给病人输血,拯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藏族兄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团结友爱的赞歌。牧民们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李曼巴,就没有我们的生命了。共产党派来的曼巴确实好!”李贡曾作为医疗卫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和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是甘肃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12月,李贡参加慰问野外工作人员代表团,赴刘家峡慰问时不幸失足溺水罹难,时年30岁。

任继周 男 汉 1924— 山东平原 中共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
任继周(1924~ ),男,汉族,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农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地农业科学家,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任继周是我国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为草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 60年来,在草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草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他对我国草业教育贡献卓著,是我国最早的草业科学博士生导师,创建4门专业课,编写了相应的专著。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等专著13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草原牧草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次,省部级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其他奖项多次。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国际草原学会(IRC)常设委员会委员。

朱子清 男 汉 1900-1989 安徽桐城 九三学社社员 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原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在兰州大学率先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
朱子清(1900~198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九三学社社员。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1926年,朱子清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29年,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求学,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明兴大学,同诺贝尔奖得主H.维兰德(Wieland)教授一起进行有机化学的研究。1934年赴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师从微量化学分析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F.普雷格尔(Pregl)教授学习微量分析。1935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国立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初期,任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朱子清携全家来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药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甘肃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第20届理事会理事(1978-1982),甘肃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
朱子清是我国微量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对有机化学造诣精深,尤其专长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先后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主要成果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甘肃省的多项科技成果奖。

汤中立 男 汉 1934— 安徽安庆 中共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发现金川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学说
汤中立(1934~ ),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现任甘肃省地矿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顾问并任长安大学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的兼职教授。
汤中立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重大贡献是对金川镍矿的发现和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镍矿。通过数十年对金川等矿床的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矿”及“小岩体成大矿”等岩浆成矿理论,并建立了以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新疆喀拉通克、河北铜硐子四个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一贯入”的组合成矿模式。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
汤中立撰写专著、论文100多万字,译著数十万字。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镍矿床》、《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中国硫化镍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等。他还被评为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荣获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