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图:天水在线)
当人们到中国西北角羲皇故里天水市,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干净、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看到各类电子产品所需的元件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运行的景象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0年前这还是一个亏损1000多万元、濒临破产的西部特困电子企业。
整整10年的“卧薪尝胆”,整整10年的艰苦创业,华天人在董事长肖胜利的带领下,按照“做精、做实、做强”的指导思想,通过有效的合资、合作以及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崛起于西部的微电子企业集团。华天人用汗水、勤劳、智慧和为振兴民族微电子产业作贡献的执著,在羲皇故里创造了堪称业界楷模的辉煌。在企业的发展史上,谱写出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集成电路产量由10年前的522万块发展到10年后的38.25亿块;销售收入由10年前的838万元发展到10年后的5.67亿元,迅速成为国内同行中资企业中名列三甲的西部集成电路明星企业;被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半导体行业最具成长性企业;2005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图为天水华天公司董事长肖胜利
改革发展找出路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的母体企业是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是由原天水永红器材厂(七四九厂)整体改制重组的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企业。工厂于1969年始建于甘肃省秦安县,1995年整体调迁到被称为“羲皇故里”的天水市,是我国最早研制、生产集成电路的军工企业之一。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年销售收入仅800多万元,累计亏损上千万元,连续3个月发不出工资,所有的华天人开始沉思:华天的出路在哪里?几千名华天人怎样才能生存?正当人们在失望、迷茫和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来自上级的一个决定,似乎让所有的华天人隐隐的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1994年12月,上级任命肖胜利担任永红厂厂长。也正是这次决定和任命,给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永红厂带来了转机,并且出现了令所有关心永红厂命运的人意想不到的改观。
1995年,肖胜利上任伊始,便深入到生产一线和职工当中,调查了解企业目前的生产现状和真实情况,和厂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形势,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将当时仅有的资金集中投入发展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扩大其规模和生产能力。也正是这次决策,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企业销售收入就破天荒地突破1000万元。企业在脱险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时至今日,提起这次正确的决策,时任华天电子集团党委书记张玉明、工会主席耿树坤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次决策堪称企业最具影响力,最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有了这次转机的基础,聪明、能干的华天人开始为企业迅速适应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在2002年7月,根据国家有关企业改革改制的政策精神,成立了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接着在2003年初,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重组了原天水永红器材厂经营性资产,尔后又合资成立了天水华天机械有限公司、天水华天集成电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又以塑封集成电路生产线为由,联合甘肃电力投资开发公司、北京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旺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硅动力微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发起成立了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3月,经合资成立了天水华天传感器有限公司。至此,在天水华天的旗下已拥有5个控股企业。
2006年5月,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简称华天集团)正式成立。此时的华天已经成为拥有塑封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DC/DC电源模块、集成压力传感器、变送器、集成电路封装设备、集成电路包装材料共7大类600多个品种的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也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中信息产业部重点监控的企业之一。产品广泛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家用电器等领域,曾为“长二捆”火箭、“风云一号”卫星、“神舟”飞船等多项重点工程提供过大量高品质的集成电路产品。许多产品曾荣获“省优”、“部优”以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其中SOP塑封电路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和“陇货精品”。

强化管理闯新路
如果说华天今日的迅速发展是靠改革找到了出路,那么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则无疑使华天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华天电子集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形成了一整套有体系、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快速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并在各个分公司开展了以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工作。
以加强质量管理为重点,促进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高。一是抓好质量教育工作,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公司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质量思想意识,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的质量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对文件、制度、流程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控制方法,定期对图纸、技术规范、技术通知、测试规范、用户指令等各类文件的转换、收发、作废、执行等环节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完善产品的可追溯性,理出各工序需要重点监控的项目,明确控制方法和各类人员的任务,使每批产品追溯到生产人员和机台。对发生的产品质量问题,详细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四是抓好计量和质量信息统计工作,对原始记录、质量报表等质量信息,反馈必须准确、及时,以便为质量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不断完善原料检测手段,做到批次性不合格原料不能流入生产线;六是详细制定体系审核计划、过程审核计划、产品审核计划和日常监控计划,对质量体系的运行全面监控,根据运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质量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七是全面实施TS16949质量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对TS16949的运行,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八是明确质量目标,并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需要发送的目标制定措施,同时对质量目标完成的情况实施奖惩,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在2006年顾客满意度调查中实现了年度目标。
生产监控保重点,持续改善生产管理。一是加强生产计划控制管理。在月生产计划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周生产计划。对凡是需要占用生产资源或可能造成生产中断的工程验证、设备维护等工作,一定要报送主管领导批准方可实施,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班次、人员配置,减少品种更换,确定最佳品种搭配。同时加强对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和关键岗位的控制。坚持召开每周1次的生产协调会,通报、分析、讨论、研究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制定技术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能力。二是落实生产过程的管理,坚持落实质量控制计划和生产控制计划,强化控制计划在过程管理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落实过程中,要对按计划控制所需要的硬件设备、设施、制具,以及按控制项目、频次进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等条件,进行充分评估,一定要配制到位,培训到位,监督到位,把控制计划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生产主管在现场生产中的重要协调作用。对现场存在影响生产的问题,要主动组织相关部门为之服务。还要对领班和小组长进行培训和指导,发挥其在现场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推行“日清”工作法,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力争提高,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真正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四是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管理方法”,力争使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