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石屹,1963年11月14日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在“黄土高坡”农村度过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分到国家石油部工作。一九八七年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联手创办SOHO中国有限公司。潘石屹在行业中无疑最具备创新能力,在中国建筑时代的大环境下,SOHO中国精准地把握契机,坚持独特创新的建筑理念,建造具有中国当代风格的建筑,所开发项目均成为新北京城市建设中的里程碑建筑,并对中国的城市建设起到巨大的带动引领作用。像“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博鳌凯宾斯基”等项目都屡获国际大奖。
潘石屹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所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在商业上取得空前成功,SOHO中国的销售额及纳税额都连续多年在中国地产行业名列前茅。同时,因为潘石屹能够把商业、生活娱乐化,坦诚面对社会公众,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地产行业,是中国广大传媒竞相追逐的对象,也是国内灸手可热的商业明星。他在全球华人最大中文网站的个人博客 (blog.sina.com/m/panshiyi) 的浏览量一直排在前十,商界人士第一,到2007年1月,总访问量突破3000万。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品牌,SOHO中国入选2006年《财富》杂志中文版评选出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榜。SOHO中国是当前北京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北京CBD的项目开发量占北京CBD总开发量的20%。
荣誉
“亚洲企业领袖协会”会员(2006年10月);
被《财富》(中文版)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之一(2005年);
连续三年当选新浪网(全球华人最大中文网站)“地产10大影响力人物”(2005年);
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提名(2003年);
连续多年担任“博鳖亚洲论坛”主讲人和“房地产分会”主持人(自2002年);
被“世界经济论坛”邀为主讲人(2002,2003年)。
出版作品
《潘石屹的博客》, 2005年
《杂碎》,2004年
《西行25度》,2003年
《茶满了》,2001年
《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2001年
评论
Ben Kwok & Jamil Anderlini/ 《南华早报》
“潘先生有点像中国新生代企业家中的模范——或者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活雷锋。”
Jianying Zha/《纽约客》
“...直到现在,房地产界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像(张和潘)那样从容冷静、智慧过人;当然也没有哪一家能够像他们那样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也没有哪一个房产项目曾受到这么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房地产圈子里,潘石屹和张欣广受羡慕,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完全不沾中国土地交易之泥淖的边。一个人怎能完全出污泥而不染?现在,潘和张尽管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但他们想要重塑其所在行业的形象,而且,像他们那样资金雄厚的公司定会从更加透明、更加明确的法规中受益。2002年和2003年,SOHO中国在中国房地产公司中单个项目销售额最高。去年,SOHO中国在中国房地产公司中纳税额最高。”
《经济观察报》/“好公司应该象水一样”
“我提倡的公司应该是液态的,应该像水一样,不管市场是方的也好,是圆的也好,还是一个像茶壶一样的东西也好,我这个公司都可以倒到里边去,每一个缝隙都可以充满,这样的公司就是好的公司。
所有装模作样、端架子的人都是最没有水平、最没有能力的,他们没有创造力,他们也不会给这个社会创造价值,一个真正心里自信的、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在意名片上的头衔,在意坐什么车,在意穿什么服装,开会时怎么安排座次,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只考虑这些事情,他就是固态的,他就是一个落伍的人。
如果你整天紧张得不得了,天天琢磨着赚钱,天天问财务还有多少钱,营业额上去没上去,这样的企业家总处在紧张的状态下,企业一定管理不好。”
Scott Macintosh/《国际先驱论坛报》
“潘与张是一对领导潮流的夫妻搭挡,拥有并掌管SOHO中国,这间公司引入的现代审美眼光广受在中国繁荣的经济中崛起的新贵们追捧。
迈克尔·李,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说SOHO中国颠覆了中国的传统地产形式--并且也许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发展新的地产观念做出了贡献。
‘过去,中国的建筑师喜欢在建筑中寻找永恒,’李说,他还说SOHO中国‘揭示了变化才是永恒的真相。现在中国人象挑衣服一样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房子或公寓。’
‘另一个变化是,SOHO中国告诉了中国人房子也可以是一种资产,’他说。‘当其他的开发商还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或者跟在SOHO后面创造生活方式的时候,SOHO中国就引入了资产的概念,这对于中国的地产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政府正逐渐开始接受私有财产的观念的时候。’
总体而言,李说,‘他们追求、推广并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开发出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产品。’”
《北京青年报》
“老潘不是一个纯粹的地产商,有着更多的明星的气质。
且不说楼盘推出前的轰轰烈烈、人尽皆知,就楼盘本身也成了时尚的关注。按SOHO公司的规模和所开发楼盘的数量,实在不能算太大的公司,但老潘的创意和“作秀”的本领,令他始终占据媒体的大块版面。8.31大限的来临,许多人还在苦思出路时,老潘的一手“鸡蛋换粮票”让更多人醒悟,原来生意是可以这么做的。SOHO尚都的广告牌上老潘大大的笑脸,更是向人们传达着“我就是明星”的自信。在论坛、峰会、聊天室里频频上镜也就罢了,那不过是地产媒体追逐的“宠儿”。可当他出现在娱乐版的新闻里时,我们在微笑的同时看到的是一个热情参与生活的人。
也许这种锋芒毕露有违中国的中庸之道,但这个年代我们所崇尚的不就是为自己生活吗?”
Hannah Beech/《时代周刊》
“‘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丰富的历史,’潘说。‘但我想展示我们今天造的建筑也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已经向前迈进了不同寻常的一步,他很重视他项目周围的其他建筑,并使自己的项目规划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连贯性。”
《新京报》/“我的生命寄托在我的建筑中”
“入世一点来讲,我的理想跟其他开发商不一样。三年前,可能我也跟很多开发商想的一样,想做行业老大,追求开发量、利润率等,但三年后的今天,我的理想改变了,开复工面积的大小、营业额的多少对我来说一点都不刺激,而对于自己的产品能否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建筑,是否我建造的每个建筑都能够流传下去,这才是我最关心的,是我的理想,这种追求是我每天工作和思考的动力源泉。”
《南华早报》
“对于他们(张欣和潘石屹),既有大喊大叫的讨伐者,忠心不二之追随者亦甚众,但无论你站在哪一边,始终无可置疑的事实是,他们宜家宜商的SOHO模式,以及他们在建筑上的大胆探索,已经对北京的高档住宅市场甚至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济观察报》/“SOHO的小手段和大手笔”
“就在国内很多房地产公司因为新一轮的宏观调控、银根紧缩而叫苦连天的时候,有一家公司不仅在银行没有一分钱的贷款,甚至也没有忙着拓宽新的融资渠道,而公司却在蒸蒸日上,就在今年6月份还刚刚斥巨资拍得了北京CBD-01地块。
这家企业就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它的老板是‘已经基本明星化’的潘石屹。
目前正在稳健发展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得益于它独特的‘袖珍巨头’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路径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行业——房地产;一个城市——集中在北京。虽然SOHO中国有限公司在行业、城市和员工人数方面没有数量优势,但在业界却总受到特别关注。如果按人均水平来计算经济效益的话,SOHO中国公司每年人均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年人均纳税超过了68万元。据潘石屹讲,SOHO中国公司人均创造的税金比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指标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