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潘石屹的“粉丝”,或者至少你是潘石屹博客的经常阅读者,那么,你通常也不会介意了解更多关于SOHO中国的事情。
这就是潘石屹和他公司SOHO中国的“潘式品牌营销”战略,潘的个人品牌与公司品牌异常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当你对其中任何一个产生兴趣后,那么,你就需要一并接受另一个暴光率同样高的名字。
当被问及SOHO中国的品牌营销风格是如何形成之时,潘石屹向记者能回忆起的有两点:第一,公司第一次大规模交房时的经历;第二,他说,确保你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是标志性的。
1999年,正是北京市第一批商品房集中交房入住的时间。由于此前开发商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策划代理中介机构,从项目宣传、包装,到样板间和售楼处的精美装潢,购房者的预期非常良好。然而,房屋交付使用后,失落感倍增。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入住纠纷大量涌现。随后的SOHO现代城也面临这一局面。
潘立主推出了“加10%年息无理由退房”的方案,这一方案一经推出,灭火效应明显。整个方案于一个月后结束使命,只有12户居民退房,但是,2套遭退的房屋在随后以超出原价20%的价格拍出。
“当时,我在想,与其和购房者讲明交房的实际这些大道理,还不如来点实在的优惠和承诺。”潘石屹说。
潘石屹所说的第二点,更体现出公司品牌战略的潘氏风格。他说,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成为城市的地标,这才会对公司的品牌产生影响。
在北京东三环沿线工作的人们,大概对SOHO中国的每一个个性鲜明的SOHO产品均印象深刻,从色彩鲜明的SOHO现代城,到外表怪诞的SOHO尚都,大体量的白色盒子建外SOHO,以及出自亚洲十大顶尖建筑师之手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每个产品都写满争议。潘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亲身参与到这些项目的宣传中,形式是超乎人们对一个身价不菲的董事长的想象的。
而对外界的批评,潘回应说,简单的复制,对公司的品牌是没有影响力可言的,就如同人们经常对某一风格的时装评头论足,但是人们却鲜于批评某款工服。“SOHO中国的品牌已经国际化了,在国外的投行和建筑界,我们公司已经是一个大品牌。”他说。
在这种公司领袖人物与公司品牌过于密切,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潘的个人品牌已经超越公司品牌之时,潘很容易被问及如下的问题;公司领导人的个人品牌高于公司,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潘默认了这一点,他说,新兴的品牌都与创造个人魅力密切相关,有很多时候,这是一条推广的捷径。但是,从长远来看,公司完成上市后,就变成了一个公众公司,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塑造公司和项目的品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