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解决旅游“如厕难”记略

本报记者李 峰
两年前,在我省旅游时,经常让游客着急的是“如厕难”——厕所太少,难以找到;经常让游客尴尬的是“难如厕”——厕所太脏,难以进入。
如今,新建成的506座旅游厕所散布在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沿线,上厕所不再是令游客又急又尴尬的事儿了。
不久前,第二次来丝绸之路旅游的一位台湾女游客说:“厕所的变化,真是甘肃的一大进步。”
一
几年前,一位外国游客的投诉信,使我省旅游管理部门人士汗颜不已。
这位外国游客在我省旅游期间,有一次找了大半天才发现了一个厕所,可厕所的门锁着,工作人员不开锁。着急的外国游客与工作人员发生了矛盾,被工作人员泼了一身水。这位外国游客回国后,越想越生气,就向省旅游局写了一封投诉信。
类似的事发生了不少。当时我省景区厕所不仅数量少,而且70%以上是旱厕,条件稍好的水冲式厕所大多被锁起来自用。“如厕难,难如厕”成为影响我省旅游业乃至我省形象的暗疾。
两年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方面面逐渐形成共识,认为我省旅游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旅游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可是“如厕难,难如厕”的老大难问题,在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成为一只“拦路虎”。

二
2008年初,刚到甘肃工作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听到外地游客说在甘肃“如厕难,难如厕”的情况后,利用几个周末,到兰州市的一些景区去调研,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而随着省旅游局对全省各地景区的调研,发现各地存在同样的情况。小小的旅游厕所已成为制约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经过更加细致入微的调研和充分准备,当年3月14日,刘永富主持召开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议。这个由省政府召开的会议,主题是研究解决旅游厕所问题。
会议上,有关各方达成了共识: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用两年时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规范标准、布局合理、清洁卫生、方便美观、服务规范的旅游厕所,基本解决景区的厕所问题。
修厕所当然是好事,可是钱从哪里来?各方面绞尽了脑汁。最后大家齐心合力,方方面面凑钱。省上拿出三分之一,以奖代补;各市州或县区政府拿出三分之一;各景区、旅游企业自筹三分之一。
在建设中,重点景区旅游厕所由省旅游局负责,城市旅游厕所由所在地政府负责,高速公路服务区厕所由省交通厅负责,加油站厕所由中石油甘肃销售分公司负责,省旅游局牵头负责全省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的指导和达标验收。

三
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我省各地掀起。
在这次“厕所革命”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实事求是。开始时,基层有些同志提出全部按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但省旅游局调研后认为,全部按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不符合省情,也没有必要。最终确定,从实际出发,三星级旅游厕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四星级不少于150平方米,以厕位满足游客的需要为原则,因地制宜建厕所。
漂亮的厕所建起来了,可个别厕所因为缺乏管理,在短时间内变得不“漂亮”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想出了个“高招”。政府出钱购买了721个公益岗位,设置专职保洁员岗位。每个厕所设置一两个专职保洁员,由失业人员担任,不仅解决了厕所管理的难题,还使部分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如今,一个个新建的旅游厕所,在专职保洁员的辛勤工作下,成为一个个漂亮的小风景。游客来我省不再感觉“如厕难,难如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