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新村起
西部大开发在陇原之新农村建设篇
本报记者 王朝霞
70多岁的把儒兰老大娘,做梦也没想到,公路就在门前,40米宽的柏油路上车辆往来如梭,飞机从头顶起飞、降落。10年前,她移迁到永登县中川镇红玉村之前,从没走出过大山,连汽车都没见过。
10年来,红玉村发生巨变,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户户沼气池、太阳灶通灶房,户户沙发、电视机、冰箱摆厅堂;村幼儿园、卫生所、图书室设施齐备。村里年轻人大都在毗邻的吉利汽车公司上班。村后日光温室蔬菜和红提葡萄生态园,是兰州空港产业园区的“后花园”。
红玉村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写照。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陇原儿女和着时代节拍,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腰包由瘪变鼓,特色农业方兴未艾,黄土地上跃然呈现出一个个村舍崭新、黍穗飘香、农民富裕的新农村。夯实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民生,让农民得实惠
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需要的企盼,也是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惠及面最广的愿望。
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区域性特征,探索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的路子,捆绑各方面的财力、物力、人力加大投入,集中解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农民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变化深有感触。泾川县荔堡镇南李村农民夏自强自编快板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文化广场建在咱村口,自来水接到咱灶头,农用车开到咱地头。”
根据国家和省上决策部署,我省2006年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在2个市、12个县、100个试点村全面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旧危房改建、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田园净化、水源清洁、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乡村清洁工程,加快教育、医疗、广播电视、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买卖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临洮县洮阳镇阳山村,自然条件极差,以前这里“车在河沟行、人在泥里走”。通过省上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和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投入,村里修通了一条4米宽、7.5公里长的水泥路,这也是临洮全县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大卡车将村里的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山里“特产”拉到深圳、广州等地卖上了好价钱,曾经穷困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
如今,像阳山村这样的我省山区贫困农村,旧貌换新颜。一条条柏油村道铺到农家,一片片梯田绕在山梁沟峁,一条条新建的水渠纵横阡陌,一所所乡村小学、卫生所、文化广场拔地而起……我省在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民生工程中,村庄一改房屋破旧、粪草堆积的旧模样,家家户户整洁清新、窗明几净。
据统计,100个省定试点村全部新建、改建村小学,普及了文化室、体育健身场、“万村千乡连锁店”,88%的村新建卫生室,72%的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供养制度基本覆盖,新建和改造水利渠系2505公里,新修梯田2万亩,道路硬化率达87%,自来水入户率达83.6%,沼气用户率达50.5%,卫生厕所率达59%。同时,去年全省启动第二轮新农村建设,嘉峪关、兰州、金昌3个市及11个县试点,新建乡村道路726公里,建设村内道路471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0万人,危旧房改造7万户,发展农村沼气6万户。
通过夯实基础等一系列措施,我省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瓶颈”,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的756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442.4万人,贫困面也由37%缩小为21.3%。培育主导产业,拓宽增收门路,鼓农民钱袋子
甘州区前进村发展高档菜、精细菜、无公害蔬菜和红提葡萄,年订单果菜1800亩,“长绿”品牌果菜远销新疆、陕西和东南沿海,占农民总收入的65%。村委会以果菜为依托引导农民建成22幢别墅式“农家乐”,每幢别墅年租金收入2万元,发展成为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典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000元增长到2009年的5721元。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发展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积蓄后劲。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各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西部大开发助推我省农业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突破了过去以粮为主的格局。陇原大地处处奏响发展特色农业、变劣势为优势的“反弹琵琶”曲。气候干燥、风多雨少的河西地区,成了种子的天然晒场;春季干旱、夏秋雨多的定西,最适宜种马铃薯;山大沟深、远离城市的陇南,成为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理想生长之地。
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省实施“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六大行动”,省上出台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蔬菜、苹果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六个扶持办法和方案,投入“真金白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扶持资金2009年达到5.44亿元,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省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区域集中,由2000年的1000多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582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全省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5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酿酒葡萄等10个产业位居全国前五位。
依托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我省于2002年专门组建机构,农业产业化组织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异军突起,2009年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3308个,比2002年的1015个增长2.3倍,其中龙头企业1715个,比2002年的403个增长3.3倍。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加工增值,2009年销售收入达255亿多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广大农民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各级政府因势利导,4700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乘势而上,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把定西的马铃薯专列开到了广州、上海等终端市场,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对接。产业化经营带动192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960元。
农民收入迅猛增长,成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农村变化的一个亮点。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28.68元,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50元。新农村试点单位农民收入更为显著,2009年,嘉峪关、兰州、金昌3个试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27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试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3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多方帮扶投入,探索特色之路
我省城乡差距大,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我省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在条件好、发展较快的河西地区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差、发展缓慢的中东部地区着力夯实基础,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兰州、金昌、嘉峪关率先在全省走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前列。兰州市近4年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6.35亿元,努力通过“大城市”带动“大农村”;金昌市开工建设了14条111公里通村公路,91%的行政村通油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9%,村村实现了通电;嘉峪关市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6%。
不同区域的试点县区转变发展方式,走农业农村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创新多种模式。瓜州、山丹、民勤等县针对地处沙漠戈壁、生态脆弱的实际,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探索沙漠戈壁环境下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泾川、正宁县把中心村建设作为着力点,走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新农村建设路子;会宁、陇西、永靖等县探索干旱地区国扶贫困县新农村建设之路;夏河县实施农牧互补工程,探索藏区新农牧村建设路子。
由于经济欠发达,省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入有限,农业农村投入历史欠账太多。但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从中央到省上,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加大对“三农”投入,凝聚全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政府“真金白银”投入,公共财政阳光普照新农村。去年,我省加大对“三农”投入,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达212.9亿元,新增40.5亿元。省财政近3年对100个省级试点村扶持资金2.58亿元。市、县财政投入节节攀升,2009年,我省启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来,兰州、嘉峪关、金昌3个试点市4年计划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8亿元,当年市级财政落实7000万元;12个试点县4年计划投入15.6亿元,其中省财政和扶贫专项补助4.4亿元,市、县财政补助2.79亿元,整合项目资金52亿元。
国务院侨办、中央台办、全国妇联等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我省贫困县结对帮扶,携手共建新农村。他们派干部、帮资金、带技术,深入贫困地区扶持产业,开展培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反哺”新农村建设。酒钢公司、金川公司、省移动公司、省电力公司、省烟草公司等国有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已捐资、捐物上亿元;长庆油田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捐款3000多万元支持环县北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96个非公有企业与77个试点村、122个非公有企业与93个非试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新农村,新面貌。目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力量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多方参与,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强劲的步履快速推进,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