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古城 没有了古镇历史文化古城如何体现“古城”风貌
谁来保护街亭古镇?

“现存三间文庙是街亭古镇惟一现存的古建筑。可是现在这三间文庙的处境让人担忧。你看现在这些门柱、雕梁,再不加以保护的话,过不了多久,连现在这些残存的遗迹也会看不到的。”生活在麦积区街亭古镇上的68岁的穆存福老人指着文庙说。
记者采访中看到,村民们所说古镇上的标志性建筑——现存的三间文庙在街道的外面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这个街镇中心的标志性古建筑的周围已经被住户建起的二层小楼包围在其中。从一经营建筑材料的商店后门,记者进入到文庙院中,院内极其狭小,杂草丛生,一块已经缺损了三分之一的石碑横卧在石廊前,上面沾满了泥土。一位老人用清水洗去碑上的泥土后,记者发现碑文清晰可见,可看出是清同治年间所立的一块钱粮碑。现存文庙的窗户、以及梁柱已经残旧不堪,但依然能看出上面精美的雕花。惟一保存完好的大概就只能数石阶旁竖旗杆的石墩了。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说,现在这三间文庙是镇里原方神庙的一部分,他们自小就在此念书,这里曾是镇里的学堂。
老人们指着文庙周围的房子说,这周围七八百平米左右的地方原先都是文庙中心的附属建筑物,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地方现都已成了私人住宅,原先的古建筑也被拆掉建成了现在的住房。这些镇里的老人们现在担忧的是,现存的文庙就是镇里最老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了,如果文庙再不复存在的话,街亭古镇也就失去了它标志性的建筑。现在文庙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也会消失掉。
古镇上的老人还告诉记者街亭古镇原先有四个城门,可如今只剩下东城门,城门也早已经不见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东城门文昌楼还是去年镇里的村民们自发捐资重建的。
在街亭古镇上,76岁的尹姓老者告诉记者,以前文庙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都是明清时期的阁楼建筑,由于村民近年来改建住房,大多数古建筑都被翻建成现在的民房,而现存的一些古建筑也修的面目全非。在古镇上记者发现,这里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石碑,还有烧锅旧制的老字号,可惜这些古遗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任凭风蚀雨淋。
街亭古镇,四街相连,青瓦院舍,竹映门庭,藤缘楼阁,民风淳朴。镇东崇福寺依山傍水,千佛洞、永庆寺左右相依。东柯河青波涟漪,绕镇而过。沿河上东南,有风光旖旎的黄家峡、石莲谷;沿河往东北,有街亭温泉、石门山。木楼临街,红墙青瓦,古树参天,古巷幽深。东、西、南三面街口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门楼。临近崇福寺山脚下的东街,早年富户人家的深墙大院,花墙掩映,砖雕精美。在这几位热衷于文物保护的老人们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街亭古镇的原有风貌。
面对面目全非的街亭古镇,能感受到这些老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2004年开始的撤乡并镇,其中位于麦积山风景区内的街子乡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被并入甘泉镇,另一部分归并到了新改建的麦积镇。原街子乡政府所在地的街亭古镇——作为一线行政机构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乡政府撤离之后,曾经自建国以来就是临近的伯阳、麦积、甘泉、马跑泉,甚至社棠、元龙百姓赶集交易的街亭集贸市场,如今已经冷落了许多,本来在文革后期惨遭破坏的古镇遗迹,在远离政府部门监管的情况下,街亭又一次遭受到了人为的破坏,据《直播天水》2005年5月20日报道,街子乡滩子村附近千佛洞内的泥塑神像头部被盗窃一空;杜甫栽种的子美槐正面临死亡的威胁;纪念“诗圣”杜甫的“诗圣阁”前,有人大兴土木,修建住房……
古街亭以其丰厚的文化历史和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市历史文化积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天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已找不到几个古风幽幽的古镇,对于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那么,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这些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深思的问题。(王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