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主,封神榜人物,灵保大法师,通天教主。他所用法宝“火风扇”能发出万道光芒,额上五彩霞光就是表示他所使用的武器,太极形及两腮八卦纹表示他是道家教主。甘肃耿派脸谱在眉间不画太极图,而画芭焦扇,与该木偶有明显的不同(附图8)。闻太师,封神榜人物。该木偶满面金黄表示忠贞,脸部火焰纹,表示他与火灵洞及火灵圣母的关系,他“天眼开能发光”,该木偶不仅双眼能活动,而且第三眼“天眼”也雕刻成形,安装弦轴,使其能动。有如此天眼,“上观天文三十三天,下观地狱一十八层”,自然也能辨别是非邪正了(附图9)。
廖寅,著名戏剧《游西湖》里的刽子手。脸谱为白脸、额角二道红光,表示不是善类,三角眼,表示恶毒凶狠。在这个头像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恶多端、心怀鬼胎的丑恶嘴脸,又可以看出他奸诈警觉、恐惧异常,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凡是刽子手,均可使用此头像,这不能不说我们的前人在创造时所具有的形神兼备的高超能力(附图76)。黑(白)无常,民间传说中是人将死亡时阎罗王打发用来勾摄灵魂的使者,谁要是“见了”他们,就得寿终正寝。他(们)的模样被人描绘的十分可怕,素衣高帽,长发吐舌。如你不信,这件甘肃木偶头像则是最好的证明。深陷的眼窝,有意被制做成不对称的眼珠,高凸的颧骨,忽吐忽吞的长舌,一幅令人恐惧,毛骨悚然的可怕样子(附图77)。
敬德,即尉迟恭,唐代大将。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为唐代开国元勋。他的形象威猛雄伟,在传统戏剧里常有表现。还由于他演变成了一个驱鬼镇妖的门神使其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这件木偶头像,工匠没有以传统的门神形象表面化塑造,而以传神的手法,将其刻画得平静、冷漠,似对眼前的敌人或鬼怪不屑一顾,使其有一种森肃之感(附图2)。
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头像,还需配上他们各自的服装,戴上各自的盔帽,有的还需戴上假须,才算一个完整的木偶形象(图8)。组装木偶人物,不能张冠李戴,服装也要求“宁可穿破,不能穿错”。以张飞为例,他必须要戴夫子盔(帅盔),身着黑靠(背插四面靠旗),手持“开门枪”,还得给这位号称“梅花张”的大将戴上开口髯(扎),配上“耳毛”,这样才使一个鲁莽忠勇、怒发冲冠的“万人敌”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附图16)。“组装”后的木偶人物,在演员的操纵下,惟妙惟肖。有的动作夸张,可以高靴踢腿;有的“真刀实枪”,当场砍下头颅。在《西游记》剧中,制作两个大小不同的孙悟空,当大孙悟空勇敢机智,巧斗妖魔,连翻筋头,藏于帐下消失后,小孙悟空即可“腾云驾雾”(用松香烟火傲气氛),旋转升向天空(一细线吊之上升),大有“七十二变”之能事,其生动程度,为“大戏”所不能。
民间木偶演员,一般都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本领,有的甚至是在劳动时。一手扶扛子(犁),一手执鞭子顶着草帽练习搁木偶的基本功。所以,在演出时,演员操纵仗杆,在台口既不露出操纵之手,也不过于低下,能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稳表演,这样使观众有一种看木偶戏似在看舞台演出的观赏效果。一个好的演员,能双手撑杆,自如灵活地做出各种优美动作,使木偶灵活敏捷,变化多端,让观者美不胜收。
甘肃木偶服装,从仅存的一些清代服装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制作的华丽、精美,清以后的服装,虽有复制痕迹,但我们仍能看到民间艺人个性的发挥。如蟒衣“龙”的图案塑造,早期因受明清宫廷文化影响,严谨、规范、雷同,成为一种程式的符号。但在民间,特别是经广大妇女的创造性发挥,将龙大胆变形;赋于龙新的“生命”,变成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具有明显的“民间意味”。
甘肃近代木偶戏,较大程度地受到了当地地方戏曲艺术——秦腔的影响。唱腔以秦腔为主,有时也唱影子腔和地方小曲,对白以陕西方言为标准.音调高亢激越,善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特别是那些以其古朴淳厚的关中音韵、酣畅明快的秦地弦索为特长的木偶班子得到甘肃人民的喜爱。器乐伴奏较为简单,有二胡、板胡、笛子、唢呐、喇叭(大号)及锣、梆子、板鼓等。板胡,也叫秦胡、胡胡,其音色清脆、嘹亮,是木偶、皮影戏乃至秦腔等剧种的领奏乐器;二胡,音色低沉柔和,演奏悲壮的曲调,甚为感人;唢呐、喇叭,声音响亮热烈,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锣,音响脆亮强烈,常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和战争及突变情节的气氛渲染;板鼓,也叫干鼓,单皮鼓,发音坚实清脆,板鼓是整个乐队的指挥乐器,它带动整个乐队进入演奏;梆子,俗称桄桄子,声音高亢,通常为打板(强拍)掌拍,过门及需要紧张气氛时,也可花打(打板、也叫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