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镇位于武山县南部,镇域面积104.2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2966户14732人,属西秦岭山脉,龙台山横亘全境,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龙台镇厚植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乡村全域旅游,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康养度假胜地,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精的蜕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一、突出夯基固本,优化农旅融合环境提效能。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聚焦高效开发利用特色旅游资源,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开展招商引资。一是加快乡村建设树名片。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提升村庄历史文化厚度,大力推进“以乡土文化为魂、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特色农业为本”的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新建乡村停车场、打造特色文化石,修缮翻新老水磨、老宅子等“老物件”,保留历史印记,搭起记忆“桥梁”,乡村“旧貌犹在、新颜尽展”,打造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二是狠抓村户共治优环境。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优化旅游环境的重要抓手,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日检查、周调度、月观摩”工作机制,从花钱少、见效快的户内人居环境、村庄环境卫生入手,常态化开展“一爱一为”“清草护树美院净村”等志愿服务行动,大力推进庭院清洁、“四旁”绿化美化、“五网”整治等村庄绿化行动,在公路沿线补种香花槐、松树、旱柳、云杉、高杆月季,实现了“花绿相间,景美相融”。三是深化文明共治树新风。坚持正向教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推广积分超市、红黑榜等做法,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引导广大群众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深入拓展“党建+村民议事+志愿服务”模式,探索推广“16368”工作法(搭建1个协商议事室调度平台、整合六种资源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志愿者之家、集体经济创业基地、综治中心、人大代表之家;聚焦三类问题选议题:聚焦中心工作、民生难点热点无问题、政府所能和政策所许;吸纳六方力量议事:村“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相关利益方代表、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有关单位代表;优化八步议事程序:多种渠道“提议题”、多方恳谈“出主意”、议事组织“拟方案”、多方协商“达共识”、村民表决“说了算”、张榜公示“全透明”“两委”督促“抓落实”、群众评议“定实效”),引导群众通过基层民主议事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二、突出带动引领,全域开发优势资源显特色。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的旅游开发思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一是依托特色产业抓旅游。近年来,龙台依托具有独特的梯田地貌和地理气候,持续在油菜种植上扩面积、提品质,每年5月万亩油菜花海竞相开放、染黄大地,赢得了“最美高山油菜花海”美誉,武山龙台高山油菜花海登上国庆七十周年“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彩车亮相天安门广场,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油菜花海观光旅游活动,常态化开展旋鼓舞非遗展演、乡村旅游季缤纷夏日篝火狂欢夜和金色龙台夏令营研学游等8项主题活动。二是创新多元模式增效益。聚焦“发展旅游促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的目标,按照“以油菜花海、冷水鱼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建成麦秆画创作培训基地、文创产品展示馆、农产品展馆等,高标准打造村级农家乐、民宿7家,探索构建“产业联盟一体运营”“资源入股分红”“庭院经济”等多种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到产业融合“红利”。三是挖掘特色资源树品牌。充分挖掘上河峪生态和森林资源,精心打造上河峪森林体验基地、“藏山·守拙”网红烧烤露营地、龙台欢乐谷游乐场、董庄小吃一条街等旅游节点,培育发展了武山冷水鱼、“闯王磨”杂粮、“万丈坪”土榨食用油、麦秆画、盆景、刺绣等文旅产品,龙台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进,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平台,邀请“网红”直播带货,全力打造“网红基地”,放大龙台旅游生态优势,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
三、突出富民强村,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增效益。大力推广“党建+旅游”“旅游+农业”“旅游+节会”等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全力发展富民产业。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能,围绕“2+5+N”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突出集中连片、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做大做强油料、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和冷水鱼等多元特色产业,种植七月菊、万寿菊,绘就“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产业兴旺”的美丽新图景,扶持鑫水源、嘉田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二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深挖非遗、民俗、农耕、乡贤、古堡等特色文化,精心打造“龙台十景”,连续举办万寿菊采摘观光活动和乡村旅游推介周、“观油菜花海、品农家美食”第一届美食节暨全域旅游推介月、“畅游十有武山 相约金色龙台”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采菊品茶赏秋系列活动、董庄村“乡村艺术馆廊”展览、“非遗文化展演”“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160多场次。三是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以党建引领、旅游搭桥、全域开发的思路,将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有效结合,探索“产业联盟·组合投资”等发展模式,新建了儿童游乐场、村集体商店、休闲茶吧、文艺体验馆等消费项目,深度融合发展农业观光、林下纳凉、休闲垂钓、自助烧烤等乡村旅游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