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镇域中心村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以“四清八治理”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暨镇域中心村整治提升专项行动,采取“五坚持五抓”举措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一、坚持以上率下,凝聚合力抓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心制定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头雁效应”。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整合各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整治,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垃圾运行模式,建成了村级生活垃圾投放点2046处、柴草堆放场等“三场”3160处,17乡镇建设运营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站17座,确保了“垃圾不出乡”。各乡镇建立了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组,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全面推进整改,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抓保洁。秉持“面上保整洁、线上全域美、点上出精品”的原则,突出点面结合整治,坚持开展“四清八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开展商贸市场规范运营整治活动,加强市场秩序管理,重点清理市场内的垃圾和杂物,规范摊位摆放,确保市场整洁有序。同步推进农户庭院、村庄内外、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商贸市场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组织村民定期清扫村庄道路,清理河道垃圾。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30吨、河道淤泥60公里,拆除危墙1250米、破旧闲置房30处,整治乱搭乱建45处、飞线5800米、广告牌678个、“牛皮癣”2000余处。村庄内外、公路沿线、河道沿线等区域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极大改善提升了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体状况。
三、坚持路域整治,植绿增绿抓颜值。积极响应“村村万树,绿满清水”行动倡议,将路域优化深度融入人居环境整治,大力组织护林员、群众参与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调用各类机械车辆,整修路肩,维修清理排水渠栽植行道树,修剪整形原有树木,进行植绿补绿,美化路域环境。全县累计整修路肩326.5公里,维修清理排水渠84.2公里,栽植行道树2.3万余株、修剪整形3.5万余株,清理公路两侧垃圾600余吨。如今,县域公路沿线绿树成荫,环境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路域环境质量,也为乡村增添了美感。
四、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机制抓长效。依据《清水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办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运营管理办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营服务工作考评办法》等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行,着力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持续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经费,实现农村垃圾治理良性循环。常态化开展日常保洁、设施维护等工作,各村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定期对村庄道路、公共区域进行清扫,加大对镇域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每个镇域中心村最少安排50万元资金,突出解决村庄道路、水渠、排污排水管网、小巷道硬化、垃圾池等问题,新修村庄道路11.2公里,维修排水渠12.4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排水不畅的问题。
五、坚持宣传引导,全民动员抓示范。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案例展示、农村“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渠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群众宣传环境整治政策和意义。制作了大量环境整治前后对比的图片和视频,在各村的宣传栏、微信群中展示,让群众直观感受环境整治带来的实惠。累计创评各级文明乡村、校园、单位128个;荣获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各1个,评选县级文明家庭40余户、美丽庭院180户、五星级文明户1万多户、表彰各类模范1447名(个)。通过评先选优、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群众从最初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家乡环境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