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直接关系民生,直观反映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城市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积累了坚实基础。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城市文明建设实地点位治理案例,供学习参考。
交通场站、公交站、公交车、出租车篇
以“实”筑“文” 打造有温度的客运站
天水汽车西站作为甘肃省国家级公路主枢组客运站,日均发送旅客超5000人次,辐射陇东南及周边省市,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站内设13个售票窗口、3个检票口,配备60个到站停车位,设有母婴室1处,无障碍设施齐全。

引言
作为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天水西站对于改善城乡交通秩序,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秦州区交通运输局立足属地管理职责,以城市文明建设为契机,通过强化管理协同与督查整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长效管理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西客站将文明融入日常运营,让“客运窗口”更温暖。
做法与成效
一是重引领,凝聚文明共识。组建“西客站文明建设小组”,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天嘉交通集团参与,明确“交运局统筹引导、车站落实执行”分工。每月召开工作碰头会,梳理志愿服务、设施短板等问题,如针对旅客反映的“助残设施不足”“志愿服务分散”等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打破管理“各管一段”困局,形成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同氛围。打造“文明宣传角”,张贴文明标语、摆放文明出行宣传手册,利用候车大屏循环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让旅客在候车间隙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熏陶,累计覆盖旅客超十万人次,让文明“看得见、听得着”。
二是重民生,做细服务实事。组建文明志愿服务队,在客流高峰,针对残障旅客开展一对一帮扶,从购票引导、候车陪伴到协助上车,全程跟办,累计服务残障旅客千余人次;为老年旅客提供“代查班次、代搬行李”服务,让特殊群体出行无障碍。推动车站增设“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斜坡通道标志”等基础设施,解决残障旅客乘车“最后一步难”;在候车区添“共享急救箱”“便民充电座”,补充常用药品、充电线;升级母婴室,配哺乳座椅、婴儿床,累计完成设施优化10处,让场站服务更贴民生需求。
三是重过程,抓实督查闭环。围绕环境卫生、服务规范、设施完好等内容,做好常态化巡查,当场记录、交办车站,明确“小问题当日改、大问题三日内结”,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现问题整改闭环。对反复出现的“卫生死角易反弹”“部分设施易损坏”问题,组织专项“回头看”。设“设施巡检员”,每日巡查维护;对志愿服务岗,定“岗位责任表”,明确“何时在岗、该干啥”,将整改成效与车站质量信誉考核挂钩,以“督查—巩固”闭环,让文明服务“不降温、不走样”。
四是重效果,彰显文明成色。据车站旅客乘车日常满意度调查,旅客对“特殊群体服务”“设施便利性”好评率从40%升至85%;在12345和12328投诉平台长期保持零投诉,从“旅客吐槽点”变“暖心服务点”。西客站“精准助残服务”“设施优化经验”,作为文明建设案例在区内交通场站交流推广,让文明治理“单个红”变“一片红”,指导车站开展“文明服务明星赛”,评选“最美志愿者”“最佳服务岗”,张榜表扬;打造“文明故事墙”,展示车站好人好事、旅客暖心反馈,用“身边榜样”激励员工,让“主动服务、践行文明”成行业自觉。
启示与思考
要通过“建机制、聚合力”,把“部门引导”与“车站落实”结合,破解“管理单干”难题,借“协同共建”,凝聚多方力量,让文明创建“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助残“一对一”到设施“小修补”,服务紧扣“群众刚需”,文明建设要“接地气”,把“大道理” 转化为“小服务”,用“精准实招”暖民心,让群众在“小事办好”中认同文明、践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