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五年栉风沐雨,五载同心筑梦。张家川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十四五”时期奏响了各民族同心、实干兴县的奋进乐章,发展底气更加充足。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第一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相继“落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牌匾加身,“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张家川烧烤”香飘大江南北,“张家川红花牛”品牌享誉四方,“乌龙头”品牌呈美味佳肴,公共预算更多投向民生,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让群众“住有所居”更“住有宜居”……
今展五年硕果,既是回望奋斗路,更是凝聚新动能。即日起,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各平台推出【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勾勒张家川五年来的发展变迁,讲好张家川故事。敬请关注!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实干笃行。张家川镇用五载耕耘,交出了一份“城乡面貌焕新颜、特色产业拔节长、民生福祉节节高”的高质量答卷。
如今的张家川镇,经济实力稳步跃升,社会治理精准高效,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不仅照亮了当下的美好生活,更为“十五五”时期接续奋斗、再谱新篇筑牢了坚实根基。
城镇拓展:“东征西建”拉开发展空间新框架
城市要发展,空间先“打开”。张家川镇紧紧跟着县城“东征西建”的战略步伐,一边忙着拓展新区域,一边着力更新老城区,让“天水市东北部门户城市”的框架越拉越开,各项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向东看,东城片区正“破局生长”。2000亩土地顺利完成征收,给县城棚户区改造腾出了关键空间。以前只在规划图上的东城,如今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新路连通街巷,曾经的“蓝图”正一步步变成居民看得见、住得上的“实景”。
往西走,西城片区也在“加速蝶变”。1000亩土地同步完成征用,稳稳保障了长宁路路网、体育公园、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落地建成。现在逛西城,路网四通八达,出门更顺;公园绿地满眼绿意,休闲有了好去处;环保设施默默运转,守护着生态。这里早已不是过去的城市边缘,而是集交通、生态、民生服务于一体的新增长极。
不仅“向外拓”,更要“向内修”。张家川镇在拓展新空间的同时,也没忘了老城区的居民,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生态避险搬迁,让大家住得安心又舒心。西街、东街安置小区建成交付,居民们告别了老城区“低矮旧”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一下子提了好几个档次。3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也先后投用,187户、875名群众彻底搬离了安全隐患区。其中孟寺村安置点凭着“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全”的优势,还成了陇东南地区生态避险搬迁的示范标杆。
如今,张家川镇“东扩西拓、新旧交融”的城镇格局已清晰成型,一幅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铺展。

产业强基:“链上发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张家川镇锚定“4+2”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以“一园一中心一基地”为抓手,将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既优化布局,更提效赋能。
一方面,该镇整合资源打造环县城产业带,把果品采摘、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串珠成链”;另一方面,推动刘家种薯基地、赵川中部饲草配送中心等传统优势产业扩规模、提品质,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破解发展堵点,逐步构建起“种养加衔接、产供销贯通”的全产业链体系,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张家川镇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织密织牢“防返贫”保障网。通过建立“动态监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依托网格员定期走访、部门数据共享,确保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十四五”期间,累计新识别监测对象167户696人,成功消除返贫风险98户480人,实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同时,针对脱贫家庭学子精准落实“雨露计划”,累计发放补助283.8万元、惠及1078人,从教育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衔接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

城乡蝶变:“内外兼修”绘就和美家园新图景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晚上出门一片黑,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村头,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谈起“十四五”期间的生活变化,张家川镇村民的笑意里满是获得感。五年来,该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总指引,锚定基础设施完善与人居环境提升两大核心,下足“绣花功夫”,让乡村既有“看得见的颜值”,更有“摸得着的内涵”。
和美乡村建设同样亮点纷呈。该镇沿庄天二级路、张恭二级路打造“示范长廊”,投入3710万元培育22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有的依托田园风光发展休闲采摘,有的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庭院,真正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宜居家园。如今,走进张家川镇的乡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生机盎然的绿化带,构成了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码”,累计投入5937.9万元补短板,硬化村内道路15.4万平方米,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过去。安装路灯1361盏,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修建水渠6505米、铺设管网2.2万米,解决农田灌溉与生活用水难题。西夭便民桥等民生工程落地,彻底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全面实现。
生态保护与城乡治理协同推进,让发展更有“绿色温度”。该镇坚持“两山三线多点”生态绿化布局,持续推进南北山造林、村庄环线植绿,如今山间绿意更浓、村口草木更盛,生态安全屏障愈发牢固。阿阳大道商业街更是变“痛点”为“亮点”,曾经这里经营钢筋、水泥,既影响环境又占道经营,如今改造后商铺整齐、绿植点缀,商户们生意红火,实现了“政府得效益、群众得实惠”的双赢。五年间,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此外,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县庆期间,该镇全力推进县城东、西、北出口改造升级,翻新路面、增设绿化、规范标识,让城乡面貌“旧貌换新颜”,城乡面貌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民生提质:“精准服务”织密群众幸福新保障
“民之所忧,我之所急;民之所盼,我之所为。”五年来,张家川镇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定盘星”,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务实作风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发展成果更公平、更精准地惠及全镇群众,让“民生温度”始终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
在住房保障上,该镇实施农房抗震设防改造297户,完成改厕5431户,安装电炕4330户,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稳步迈进。在公共服务上,5个社区全面完成提质扩容改造,公开招聘社工11名,从14个乡镇遴选干部42名,打造新兴领域党群活动服务中心1处,“一社一品”服务品牌成效显著,镇村(社区)两级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民生资金发放上,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养老金、低保金、救助金等各类民生资金足额发放,把“民生温度”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面向未来,该镇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进一步锚定“民生优先”导向,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出行难”“就医远”“教育资源均衡”等需求,提前谋划城乡路网延伸、村级卫生室升级、义务教育学校扩容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项目,以“前瞻性布局”储备发展动能,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从“愿景”变为“实景”。

治理升级:“新风浸润”构建平安和谐新家园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更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定心丸”。张家川镇以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创新方式、精准发力,全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思想引领树新风。该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民阅读、“书香张家川”建设等活动涵养文化氛围,提升群众素养;深入推进“抵制高额彩礼”专项行动,把移风易俗的理念送到群众身边,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
矛盾化解在基层。依托“群众说事、干部解题”机制和“四百”活动,张家川镇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再通过网格化管理精准对接需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当地,稳稳守住基层社会稳定。
重点人群有温度。针对特殊群体,该镇严格落实走访、回访、关心关爱制度,从生活照料到需求响应,全方位保障特殊群体生活,让治理更有“人情味”。
如今,张家川镇“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特殊群体妥善照料”的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文明张家川”“法治张家川”“平安张家川”建设成效持续显现——这不仅让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更足,更成为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回望“十四五”,张家川镇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在沃野田野与日新月异的城镇间,绘就了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民生温暖的生动图景。环县城产业带从蓝图落地初具规模,刘家种薯基地重焕生机,村集体经济如活水持续涌动,“东征西建”战略更让城镇框架不断拉开,“东扩西拓、新旧交融”的格局清晰成型——这一个个坚实脚印,稳稳铺就了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站在新起点,张家川镇已抖擞精神再出发。目光聚焦基础设施提档、产业能级跃升、民生服务优化,更锚定“东征西建”的深化推进,全镇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谋项目、蓄动能。一幅产业更强韧、城乡更靓丽、百姓更富足的“十五五”新画卷,正在期待中缓缓铺展。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