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的守护与回答
——甘谷县“十四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开栏的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未来五年发展夯实根基,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承载着甘谷人民的期盼。即日起,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决胜‘十四五’打好收官战”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各领域、各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奋斗足迹与发展硕果,以鲜活故事凝聚共识,以坚实成就汇聚力量,为全县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注入强劲动能。
新甘谷·甘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鑫 清晨五点半,六峰镇黄家窑村的黄国生就醒了。窗外,深秋的晨雾笼罩着层层的梯田,成熟苹果的香气随风飘进屋里。他利索地换上工装,准备去果园里开始今年的最后一茬采摘。要是在五年前,这个时节正是他最发愁的时候——霜降来得早,总要抢在降温前手忙脚乱地收果子,稍晚几天,苹果就会冻伤。可如今,老黄不慌不忙地吃完早饭,这才提着果篮出了门。
“现在收果子,方便得很。”站在果实累累的果园里,老黄指着满树红彤彤的苹果,脸上堆满了笑容。朝阳初升,驱散了山间的薄雾,照得层层梯田如同铺开的金色织锦,一直延伸到远山深处。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在晨光中泛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飘散着清甜的果香。
这样的变化,在深秋的甘谷随处可见。这样的变化,“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2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66.19%提升到70.59%。从六峰镇的层层果园到安远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八里湾镇的淤地坝到磐安镇的集雨水窖,“十四五”期间,这片黄土地上的水土保持工作,正在这个丰收时节展现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黄土坡变成“金台阶”
磐安镇张家沟村的张春梅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推土机上山时的情景。“那大家伙轰隆隆地开来,把我家那些‘插不住犁’的陡坡地,愣是整成了平展展的梯田。”
那是新集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工的场面。五年间,这样的场景在甘谷的沟沟峁峁不断上演——从藉河流域二期到大浪沟高标准示范流域,从天门山小流域到金川河流域,推土机的轰鸣声成了山乡变革的前奏。
“这梯田修得讲究。”张春梅蹲在地头,用手扒拉着田埂,“你看这埂子,瓷实得很,下雨天,水就乖乖地渗到地里,再也不带着泥土往下跑了。”
更让她高兴的是收成。去年,她家在梯田上改种了花椒,亩产干椒将近二百斤。“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四五百斤,现在这收入,翻了好几番!”站在地头望去,层层梯田如大地的五线谱,谱写着一曲丰收的赞歌。

“聪明水”解了千年渴
在安远镇蔺家店子,菜农蔺满仓有个“宝贝”——地头那座白色的水窖。
“这可是个‘钱袋子’。”老蔺打开水窖盖子,清澈的雨水映照着他自豪的脸,“下雨时存水,天旱时放水,我这十几个蔬菜大棚,全靠它哩!”
过去,甘谷十年九旱,水比油贵。老蔺记得,为了抢水浇地,天不亮就要到井边排队,“为了一担水,邻里之间红脸是常有事”。
如今,在龙眼山科技示范园、金川河流域等项目的带动下,一座座水窖、蓄水池如珍珠般散落山间。更让老蔺惊喜的是,这些设施还搭上了科技的便车——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在手机上下载了个APP,轻轻一点,就能控制灌溉。
“去年大旱,别人的庄稼都蔫了,我的蔬菜却水灵灵的。”老蔺说,反季节蔬菜赶在春节前上市,卖了个好价钱,“这‘聪明水’,真是流到了咱心坎上”。

淤地坝守护安宁梦
八里湾镇谢家沟的夜晚,村民王双财睡得格外踏实。这种踏实,来自沟口那座新修的淤地坝。
“以前一到汛期,听见打雷就心慌。”老王说,谢家沟山高坡陡,暴雨一来,洪水裹着泥沙奔腾而下,“现在有了这坝,就像给沟道上了把锁。”
这把“锁”,在“十四五”期间越铸越牢。五年间,甘谷新建了10座淤地坝,还对多条沟道进行了治理。更神奇的是,一些重点淤地坝还装上了“智慧大脑”——县水保站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查看坝体安全状况。
“就像给大坝装上了‘心电图’。”水保站工程师小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任何异常,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从人防到技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这些矗立在沟壑间的工程,默默守护着下游村庄的安宁。

黄土地扎下富裕根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群水土守护者的默默付出。
水保站的老技术员王工,再有半年就要退休了。他的工作服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把卷尺、一个笔记本。“干了一辈子水保,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光秃秃的山变绿了,乡亲们的日子变好了。”
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条小流域的变化;“2021年春,大浪沟开始修梯田;2022年秋,新集流域种下第一片防护林;2023年夏,天门山小流域迎来首场暴雨考验……”
更让他欣慰的是,水土保持的意识正在群众心中扎根,其成果也正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04个,开展监督检查200余次。而像天门山生态公园这样的项目,正是其中的生动缩影:新建的凌虚台观景台、水保宣传木栈道、蓄水池等设施,将科普宣传、工程展示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如今公园步道四通八达,设施焕然一新,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成为了一个开放的水土保持“户外课堂”,让生态理念润物无声。
在今年的“世界水日”宣传活动中,有个小朋友跑到展台前,仰着头认真地说:“叔叔,我知道,不能乱挖山,要保护水土。”那一刻,王工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起来。

夕阳西下,六峰镇的山坡被染成金黄。老黄收拾好工具,准备下山。他的身后,梯田里的新栽的苹果树苗正茁壮成长。“等这些果树长大了,我们这黄土坡,就真的变成‘金山’了。”老黄说着,眼里闪着光。
这束光,照见了甘谷水土保持工作五年治理420平方公里的奋斗征程,也照亮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甘谷的山水间,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正在被深情奏响……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