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心声 智慧的力量——秦州区“两会”专题报道
天水市秦州区六届人大六次会议隆重开幕


(秦州区外宣办 裴振刚 彭高峰)备受全区人民关注的秦州区六届人大六次会议1月9日上午9时在秦州区委礼堂隆重开幕。
上午8:30分许,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们意气风发、步履矫健、满怀豪情步入会场。区委礼堂内华灯璀璨,花团锦簇,巨大的国徽悬挂在主席台帷幕中央,熠熠生辉,整个会场洋溢着一派庄严、热烈的气氛。
本次会议应到代表239名,实到代表195名。符合法定人数。

大会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虎林主持。
在主席台就座的主席团成员有:张明泰、杨虎林、周继军、文月平、马佩授、宋丕林、牟建林、李鹏凡、王万珍、黄有源、舒健、成少平、李子园、马有魁、陈蓉华、刘怀顺、赵春明、裴浩仁、胡秀玉、郭鹏魁、柳力利、方晨、王毅、康泰来、王永刚、闫尚岚、李映泉、秦毅敏、高学峰、郭金霞、梁永红、魏毅等。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区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魏致中、原区政协主席王惠麟、霍秀清;区委副书记师平安,区委常委公言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魏胜奎,区委常委、副区长武建成,区政府副区长任佩光、曹亚玲、刘小平、苟钟灵;区政协副主席钟绵邦、王向梅、李广鸣、杨建新、徐生明、县毅;区武装部政委常亮;区法院院长赵世和、区检察院检察长王全社、市公安局副局长、秦州公安分局局长张庆中等。
列席本次会议的还有: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群团组织负责人;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区政府工作部门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的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办主任、副主任;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不是区六届人大代表的驻区有关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出席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人员共计251人。
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是:马有魁、马佩授、文月平、刘怀顺、李鹏凡、杨虎林、宋丕林、张明泰、陈蓉华、周继军、赵春明、胡秀玉、裴浩仁。

上午9时整,杨虎林宣布:天水市秦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顿时,雄壮的国歌声响彻会场。

会上,区长周继军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分三部分:“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11年的政府工作。
“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秦州区人民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五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 “十一五”末,实现生产总值9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8%,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亿元,比2005年增长292.2%,年均增长3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亿元,比2005年增长76.8%,年均增长1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6%,年均增长16.7%;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5%,年均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6元,年均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5元,年均增长12%。
《报告》强调,刚刚过去的一年,秦州区积极应对年初低温霜冻及“8•12”暴洪等重大自然灾害,强力度加快发展,快节奏推动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个新突破”和“四个持续加强”,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与2009年相比,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大口径财政收入从7.1亿元跨过8亿、9亿元大关,达到9.3亿元,增长3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2%和16.5%。项目和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争取国家项目20个,实施区列重点建设项目58个,完成投资25.5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8个,引进到位资金12.1亿元,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4个。工业和三产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断加大对区域内各类重点企业的扶持服务,投资2.7亿元,加快征地拆迁,完善基础设施,确保了中材水泥二期、娃哈哈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完成南明路、皇城路等农超对接菜篮子超市及牡丹、汪川、娘娘坝等农贸综合市场建设,三产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组织实施成纪大道等路段绿化带防护栏安装、星级旅游公厕建设等一批便民利民城市建设项目。完成天松等5条通乡油路工程,投资3000万元启动实施28条102.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林业生态、能源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加强:完成旱作农业16.5万亩,粮食生产再创新高,达到18万吨;玉泉杨何、天水咀头和中梁浅山干旱区设施蔬菜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建成一批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户,完成农业总产值10.5亿元。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加强:投资1.5亿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30个,杨家寺等9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及眼科医院住院楼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进展良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加强:启动实施“八件民心工程”,王家磨和山水新城保障性住房、区医院搬迁等一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较好地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报告》提出了“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发展,争创一流,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要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抢抓各种机遇,率先跨越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活力;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优化率先发展的政务环境,加快工业强区、文化大区、生态文明区、最佳宜居环境城区和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区建设进程,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富裕、文明、和谐的陇上强区。
《报告》提出来“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的预期目标:力争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逐年前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七个翻番”,城乡基础设施、宜居环境建设、城市综合功能、社会保障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五个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95.4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7.6亿元,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1.5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3亿元,年均增长2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3.1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39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65元,年均增长15%;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围绕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要全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幅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全区综合经济指标从目前的全省第十位跃居前五位;二要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率先跨越发展基础;三要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四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努力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五要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加快最佳宜居环境城区建设;六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七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优化率先跨越发展环境。

2011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指出,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表示,要通过一年努力,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11.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5元。 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关注:一要加强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做好项目争取和储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高起点谋划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大盘子。二要依托“一城两园”建设,以打造花牛苹果和秦州大樱桃两个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三要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对重点优势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的扶持服务,加快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工业经济提质提速发展。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业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旅游消费。五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六要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同步发展。七要倾心尽力做好民生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积极实施好省、市确定的惠民实事。八要切实抓好财税金融工作,着力培育结构合理、后劲有力、持续增长的税源体系,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主会场

分会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