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五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发言材料
抢抓机遇 奋力而为
努力实现秦州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 张 明 泰
(2010年11月)

这次全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五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是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对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张书记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科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生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矛盾和问题,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与中心城区的位置有一定差距,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准确把握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抢抓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率先发展,争创一流,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立足区情实际,坚持高起点谋划,超常规发展,着力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综合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由87.6亿元增长到161.4亿元,年均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由49.5亿元增长到133亿元,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8.3亿元增长到35亿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1亿元增长到80亿元,年均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7亿元增长到18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206元增加到225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65元增加到6450元,年均增长16%,实现“四个翻番”和“五个大幅提升”,“四个翻番”即财政收入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五个大幅提升”即城乡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宜居环境建设大幅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一、坚持夯实基础,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省、市区域交通布局框架,全面实施路面改造、联网路、生态旅游路、安保工程路等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区乡道路通畅能力。投资5.7亿元,建设“村村通”水泥路337条1139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加强城区供水水源地建设,投资6.36亿元,加快建设上磨水库和高桥头水库及配套工程,满足未来城市生产生活发展供水需求;投资1.95亿元,新建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处,解决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投资7.11亿元,对藉河、南沟河、西汉水、白水河、汪川河等五大流域进行整流域治理,新建加固堤防229公里,新修梯田15万亩。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中德合作造林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森林面积达到130万亩。加快城乡通讯、电力、网络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二、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聚集资源要素,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依托新加坡华德集团北山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北山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加快北山及中梁一带深度开发,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率先实现北山区域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对玉泉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21个行政村的改造整治,从根本上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管理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16乡镇中心村及公路沿线重点村开发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培育后续产业,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村。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结合全市“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积极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加快藉河川道及南、北两山优质果品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花牛苹果、大樱桃、早酥梨等特色优势产业,果园面积达到45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产值达到6.86亿元;加快玉泉镇杨何、天水镇咀头等“菜篮子”基地建设,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3万亩,产量达到32万吨,产值达到3.46亿元;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三、坚持扶优扶强,推进工业经济全面提速
坚持区域工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内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服务,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发展奖励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壮大规模,吸纳就业,提升效益。坚持招大引强,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以海林轴承、红山机械等为依托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长城电工、西电集团等为依托的电工电器产业集群,以华天电子、天光半导体、6913厂等为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材水泥、和谐建材、天水铁塔厂等为依托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娃哈哈集团、昌盛公司、西联蜂业、岐黄药业等为依托的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区域工业整体实力。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严把项目入口,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努力把暖和湾、东十里工业园区打造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
四、坚持放手发展,做大做强商贸旅游业
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按照培育旅游大市场、发展旅游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全市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品质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优势和区内各类旅游资源优势,融入大关中、联结陇东南、辐射大西北,做大做强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全力实施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产业园和天水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南山市民休闲娱乐中心,加快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南北宅子、贾家公馆等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档次,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加强与关中地区的旅游对接,打造跨省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区域间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以飞天雕漆、天水丝毯等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产品展销展示中心,扩大旅游影响力,提升秦州旅游知名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年接待游客达到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7亿元。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西十里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商业街区、社区市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物流联系,打造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罗玉中学示范性初中和市三中示范性高中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医院搬迁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一揽子计划,彻底解决全区15000多名历史遗留失地农民和新增失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农村集镇综合整治等民生工程,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内建设保障性住房100万平方米,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民住房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扎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作风素质,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街道社区、“两新”组织和机关、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效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把心思用在干工作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今后五年,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市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委五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在跨越式发展中挑大梁,在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担重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率先发展,争创一流,努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