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辉煌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
秦安县委外宣办 冯喜成 杨虎成 宋一磊

“十一五”时期,是秦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产业推动、商贸带动、旅游拉动、劳务促动“四轮驱动”战略,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谱写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辉煌篇章。

回眸“十一五”:发展成就催人奋进
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秦安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等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搞建设,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4亿元,比2005年增长92.2%,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完成1.31亿元,比2005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2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1.5%;工业增加值达3.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2元,比“十五”末净增37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0元,比“十五”末净增1392元。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秦安县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三”工程,果品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快速扩大。目前,全县果椒总面积达到79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377万头(只)。积极开展品牌创建,秦安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先后建成秦安长城果汁、甘肃泰达印务、天水成纪果业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1个。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实施千户四坪梁等片带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形成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实施了五星铅笔厂、银星毛纺厂等扩建工程,引进建成了天水鑫德绅服饰加工等一批工业企业。积极实施秦安·中国西部现代小商品城建设,建成了西川蔬菜批发市场、莲花农贸综合市场等一批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商贸流通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秦安县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下大气力跑项目、争资金、搞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累计落实各类国家投资项目1414项,投资24.6亿元;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0项,引资29.2亿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投入拆迁建设资金12.8亿元,拆迁建筑物6.4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2.8万平方米,建成和改造了滨河南北路、滨河南路何川段、旱坪路、解放路及延伸段、大众步行街等城区道路13条14.1公里,城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完成了城北集中供热、安家园子广场、凤山小广场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了一批便民市场、便民公厕,实施了城区主要路段绿化、亮化工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2009年被命名为天水市卫生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争取实施了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464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和小水利工程42处,建成沼气池15766口,农村通电话率达到100%。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五年来,秦安县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开发利用步伐加快,累计流转土地2.9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完成确权到户面积65.4万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了县行政审批中心和县政府政务大厅,县政府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商贸、交通运输等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进“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2009年被列为财政省直管改革试点县。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组团参加兰洽会、西交会、伏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4届果品博览会,扩大了对外影响,提高了秦安知名度。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秦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每年办好10件惠民实事,解决了一些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探索出了“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发放管理模式,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社保等实际问题,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开展社会帮扶,农村贫困面由2005年的18.6%下降到13.2%。改造农村危旧房7000户,建成廉租房2.2万平方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5.8%。大力加强劳务输转,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54.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8.7亿元。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各项社会事业日益进步。五年来,秦安县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明县。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示范推广步伐加快,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累计投入2.96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221所,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5年96.1%和45.73%提高到2010年的99.22%和47.21%,青少年文盲下降到3%以内,2010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录取达到1998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县、乡、村相互配套的诊疗和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建成了县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体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秦安老调、秦安小曲、女娲公祭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完成了凤山蓬莱阁维修、上关明清古建商业街加固维修工程,积极实施了凤山栈道建设、山体加固等工程。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公布了王洼古墓葬群等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深入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检查验收。狠抓“平安秦安”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2009年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党建工作水平逐步提升。秦安县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建立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党委中心学习组为龙头,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狠抓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和竞争性选拔力度,积极推行县直部门科级干部竞争上岗,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分领域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了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考录公务员工作,完善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三双”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