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上海3市也向我省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共捐助活动板房6万套,建设所需费用全部自行承担。深圳市慈善总会捐款1123万元,援助受灾学生600多名,江苏省宿迁市委、市政府先后向陇南市捐款50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向陇南市捐赠500万元,贵州六盘水市慈善总会捐赠200万元,新疆苏氏企业捐赠100万元,池州市委、市政府捐赠100万元,安康市委、市政府捐赠60万元……
地震无情,爱心无界。一些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也被这次地震所震撼,给予了陇南灾区无私的援助。5月29日,首批援甘国际医疗队到达陇南,印度尼西亚医疗队奔赴文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巴基斯坦医疗队在武都区钟楼滩搭建起临时医院,迅速接诊病人。6月11日,巴基斯坦国际医疗队圆满完成医疗援助任务离开前,他们向陇南市卫生部门捐赠了70万元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并将所带的急救车、发电机等价值约12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全部捐给灾区。医疗队队长哈比布的一句“除了人,全捐!”的话,至今在陇南广为传颂。
灾区的痛,牵动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心。甘肃省两当县站儿巷镇三联村63岁的村民周进喜,全家7口人靠种山顶上的10亩薄田过日子,生活十分贫困。他从电视上看到救灾官兵的手磨破了,脸砸伤了,还不分昼夜为灾区群众苦干,内心深深感动。于是,他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徽县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指挥部,深情地说:“小时候解放军救过我,现在国家有难,我不能向后缩,这点钱表达我们全家的心意。”
兰州石化公司职工姜海翔,从电视上看到陇南市武都区遭遇强烈地震后,曾经当过兵的他,第一反应就是要为灾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购买了满满一车救灾物资,独自驾车驶向陇南灾区。5月19日上午,到达武都后,不顾路途劳累,将5000元人民币捐到抗震救灾募捐办公室,之后,又急匆匆地赶往武都安化镇寺林山村,把拉来的物资全部分发给了灾区群众……
更多的是无数不知姓名的捐赠者,他们通过真诚之心,默默地把一笔笔资金捐给灾区,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奏响了一曲曲和衷共济、同甘共苦的友爱之歌,矗立起一座感天动地的时代丰碑。
团省委志愿者指导中心中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传出后,报名电话24小时一直未断,1000多人强烈要求参加志愿队。李红新是陇南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经理,地震发生后,他和朋友一起在路边的帐篷成立起志愿者工作站,短短几天,迅速集结起2400多名志愿者。成员中有14岁的孩子,也有年近花甲的老人,有陇南本地人,也有千里迢迢从北京、上海等地赶过来的。在李红新的组织协调下,这支志愿者队伍在陇南不计报酬地辛劳着,直到灾区的社会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后才离去。
岷县茶埠镇甫里村民兵谈卯成,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就借钱辗转赶到陇南灾区,一边义务为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理发,一边帮助清理废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在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视察时,听到谈卯成事迹后,欣然在谈卯成的本子上题词称赞道:“谈卯成同志,你是个好民兵。”
退伍女兵罗丽在地震发生第二天,就联系两名战友到武都区人武部报到,要求到救灾一线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她被特批为民兵应急分队成员。人们无论是在抢修道路、保交护路的现场,还是在清理废墟、抢搬运物资的一线,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迷彩服、晒得黝黑的女民兵忙碌的身影。
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需要援助的不仅仅是生活家园,还有蒙上阴影的心灵家园。为了消除部分群众灾后表现出的紧张、恐惧、忧伤等情绪,总政、兰州军区派出44位心理专家,分赴灾区进行心理疏导。团省委专门从兰州招募了13名心理干预志愿者,深入陇南灾区学校、社区、农村,对300多名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并对56人进行药物干预。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兰大二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王有德,在第一时间编写完成了《灾后心理干预与治疗手册》。省卫生厅组织力量对600余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并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自评问卷调查表和宣传材料等方式,对灾区群众进行了大面积心理干预。
大地震像一块巨型磁铁,把陇原儿女的心紧紧联结,激发了全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在这场灾难面前,全国人民、社会各界所给予灾区人民的大仁大爱,不仅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新的传承,也使这一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辉,昭示了我们民族发展的美好前景。正如一家国外媒体在评论文章中所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驱散阴霾,重建家园谋发展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要,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重建工作十分重视,省委、省政府对及早开展灾后重建进行了统筹谋划、科学安排。5月30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全省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委书记陆浩明确要求,“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灾后重建,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决定,对房屋倒塌和受损严重的农户,在国家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省上再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尽早建成新房。
甘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历来十分困难。为了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支援灾区搞好灾后重建,5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专门作出决定,要求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出国经费压缩50%,公用经费压缩10%,会议费、购车费、修购费分别压缩20%,并且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新建项目,停止购置非应急抢险的公务用车和大型办公设备,把压缩下来的行政经费全部用于灾后重建。
陇南地区山大沟深,平地面积稀缺。地震中之所以许多农户房屋倒塌,受损严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农民居住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山区,本身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为了使受灾群众能够住得更安全、更方便,灾后重建中,省委、省政府和陇南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下大决心,对处于高山区和半山区的243个村庄进行下山入川和异地搬迁,工作任务之重,工程量之大,前所未有,仅这一项就需要置换和平整土地3000亩。
省军区接到为灾区重建点平整土地的请求后,先后抽调甘肃预备役师、天水预备役旅、成县、文县等民兵预备役人员68人组成4个灾后重建突击队,携带13台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装备,前往陇南灾区支援灾后重建。从8月初开始,广大官兵吃住在工地上,连续奋战4个月。夏秋,忍受着烈日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隆冬,冒着凛冽的寒风,加班加点,为灾后重建平整了大量集中安置用地。
灾后重建展开后,一度使陇南地区的砖瓦等价格飞涨,建材十分紧缺。为了平抑建材价格,省上多次召开灾后重建物资生产保障会,动员酒钢集团、祁连山水泥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加班为灾区生产急需的建材。陇南各县(区)也采取得力措施,通过免收相关费用、预借启动资金等办法,紧急扩大80余家砖瓦厂的生产能力,新建100余家砖瓦厂,使一度紧缺的建材得到了有效缓解,价格大幅度回落,基本满足了灾后重建的需求。
中央确定广东省、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省灾后重建。广东省、深圳市的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6月8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亲自率领考察团赶赴陇南,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武都、文县、康县重灾区了解灾情,研究对口支援方案。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又专程来到陇南,实地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征求甘肃省对支援陇南灾后重建的需求,并共同签署了《深甘两地对口支援重建工作协议》。《协议》确定从2008年起,深圳每年安排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标准,支援甘肃进行灾后建设。深圳市政府还专门在陇南成立了对口援建前方指挥部,在文县、康县、武都3县区成立了对口援建工程指挥部。仅去年下半年,深圳就为陇南安排了19项援建工程,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0.5亿元,派往甘肃灾区一线工作人员前后达7000多人次。
当年创造“深圳速度”的建设者们,又在陇南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快速援建的高潮。
6月22日,当第一批深圳援建队伍刚刚赶到陇南灾区后,就接到一项紧迫任务:紧急为西和、徽县、两当三县搭建200间高考教室。由于受地震影响,陇南地区高考推迟到7月3日进行,不少地方的高考教室仍然没有落实。接到任务以后,深圳援建队经过8天8夜的奋战,200间共1.24万平方米的高考活动板房按预期全部建成,3县5441名高考学生顺利完成了高考。
按照深甘两地达成的援建协议,深圳当年要为陇南援建25个永久性居民居住点、学校、医院和福利院等项目。这些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差、难度大。但援建工程队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时间紧就白天黑夜加班干,施工环境差就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施工。
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是深圳的承包援建点。清水坪社按照“下山入川”的要求,需要异地选址重建,工程量非常巨大。但深圳工程队在重建地点确定后,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场地的平整和建材运输。开工之后,深圳援建队更是以缜密的统筹、顽强的作风和高质量的标准,创造了陇南建设史上的新的奇迹。仅4个月时间,就先后建成了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村、文县中庙乡联丰村、尖山乡宋坝新村等5个整体重建项目,完成了11.2万户受灾群众的住房建设。
今年1月6日,当元茨头村清水坪社的109户新居交付受灾户入住后,灾区群众望着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楼房,看到公共厕所、村委办公室、村民活动室、医务室和小超市的崭新全貌,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似的,专门在村委会大门上书写了一副对联,“饮水思源难忘恩人情似海,喜入新居须记深圳恩如山”。
深圳市在援建陇南灾区实现“输血”的同时,还坚持把加大对陇南的劳务帮扶、经贸合作作为对口支援的重点内容,帮助灾区搞好“造血”工程。自去年8月以来,深圳先后在陇南举办了3场劳务招聘会,招收3040名灾区群众去深圳务工;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免费为来自陇南灾区的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先后组织深圳市农产品公司、布吉农批、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型企业,前来陇南采购中药材、橄榄油、花椒、黑木耳、核桃、山野菜等,成交额达3100万元。同时,深圳在援建的项目点上还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68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