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地震灾区信息不通、道路不通、灾情不明,毗邻四川省青川县的文县灾情到底如何,陆浩书记尤为牵挂。地震发生后,文县交通、电力、通信中断,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城”,全县受灾情况令省委、省政府领导心急如焚。期间,我恰好从随行人员处了解到文县范坝中学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尚能打通,于是立即把这个电话号码提供给了陆浩书记。在途中,陆浩书记亲自拨打这部电话,先后5次向范坝中学校长许伟了解受灾情况,使省委、省政府最快了解到文县的灾情严重程度和群众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陆浩书记及时把了解到的灾情通过电话向中央作了报告,使中央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甘肃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情。在通话过程中,陆浩书记一再鼓励当地干部群众要树立信心,振作精神,积极开展好自救互救,并随即安排直升机和部队赴范坝乡进行救援。
13日下午,陆浩书记冒着余震的危险,赶到塌方不断的宝成线109隧道和嘉陵江河道抢险现场,了解情况,组织军地抢险人员研究处置排险方案。
当晚9时,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在成县组织召开了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人员和某集团军军长何清成参加的抗震救灾现场办公会,听取陇南市委、市政府的汇报,进一步研究抗震抢险工作。
5月14日一大早,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又赶往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和桔柑乡贺家坪村察看灾情。这两个村都位于陡峭的大山上,在这次地震中,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村民吃住面临许多困难。看到眼前的情景,陆浩书记的心情十分沉重,拉着受灾群众的手深情地说:“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有人民子弟兵的奋力抢救,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战胜。”朴实的语言,深厚的情感,使受灾的乡亲们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鼓励。
随后,陆浩书记与徐守盛省长又连续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走了150多公里,赶到文县察看灾情。文县是由甘入川的门户,也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经过的地方。从武都前往文县的道路十分狭窄,塌方随处可见,山上的石块不时滚落,车辆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撞上悬崖峭壁,掉入万丈深渊。到达文县后,已是傍晚,陆浩书记和徐守盛省长一行到县人民医院看望了受伤群众,到城关镇元茨头村实地察看灾情,并慰问了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晚上9时许,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在文县白水江宾馆主持召开会议,进一步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期间,发生了好几次余震。
地震后的两个多月里,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除回兰州开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灾区一线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一天要赶好几个县,坐十几个小时的车,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除了指导陇南抓好抗震救灾工作外,还先后跑遍了甘南、天水、定西、平凉、庆阳等其他受灾市县和重灾乡镇。每到一处,陆浩书记和徐守盛省长都深入到群众中间,详细询问他们吃饭、住宿、饮水、看病、穿衣等生活情况和老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意见建议,指示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解决好灾区人民群众的困难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地安置好受灾群众,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不挨饿、不受冻。所到之处,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都要看望受灾群众,慰问部队官兵,鼓舞大家的斗志。陆浩书记与徐守盛省长的亲临指挥,有力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在指挥抗震救灾期间,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还多次当面或打电话向中央首长汇报甘肃的灾情和困难,争取最大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周永康书记等中央领导在陇南灾区视察时,陆浩书记都向中央首长反映了甘肃灾区的实际困难和急需帮助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也很快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解决。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兰州和陇南召开10多次会议,专题研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充分发挥了总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陇南灾情时,都对我省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省委、省政府在地震发生后,果断决策、靠前指挥,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起自救,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措施是得力的,成效是明显的。
省上其他领导都对陇南的抗震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省政协主席陈学亨,省委副书记刘伟平,省委常委蒋文兰、励小捷、侯长安、冯健身、刘永富、罗笑虎、刘立军、姜信治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等领导都先后深入到灾区,帮助指导灾后重建,为受灾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
灾情发生后,兰州军区党委、首长对甘肃的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尽全力给予支持。地震发生当天下午,军区党委、首长就做好了应急准备,派出多支侦查小分队分赴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四川等灾区勘察道路,为大部队行动提供相关资料。接到军委抗震救灾命令后,军区部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定驻天水某红军师担负陇南救灾任务。
5月13日上午,军区王国生司令员接到省委的请求,立即派驻天水部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调陆航部队直升机增援陇南。正在驻陕部队调研的兰州军区赵建中副司令员就近赶赴陇南灾区,察看灾情,指导部队开展抗震救灾。随后又派军区刘晓榕副政委前往陇南,和赵副司令员一起指挥部队抗震救灾。刘晓榕副政委还协调驻浙江某部队为陇南灾区紧急调来了帐篷等救灾物资。
5月17日,军区李长才政委和政治部张国栋主任专门从外地赶到陇南徽县嘉陵镇,看望慰问在109隧道抢险救灾的部队,连夜和铁道部、省委、省政府领导一起召开抢险联席会议,为抢险部队解决了急需的炸药等问题,明确指示军区部队要全力支援和支持陇南的抗震救灾,坚决把109隧道的抢通当成一场硬仗来打,确保提前通车,为支援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保障。此后,李政委又3次到陇南灾区视察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并从军区储备库中调拨100吨大米、面粉,和某集团军政委刘雷一起带领官兵徒步把粮食送到文县范坝乡的受灾群众手里。李政委还指示军区联勤部调拨战备帐篷,在灾区开办起了36所帐篷学校。
6月20日,兰州军区王国生司令员和刘粤军参谋长、装备部杨富祥部长一起到陇南、甘南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抗震救灾部队,要求任务部队要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调度,坚决履行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力以赴帮助灾区群众搞好灾后重建,不断加强和巩固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王国生司令员在文县碧口第二中学视察时,听说不少高三学生家境比较困难,当即表态,军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学费,解除后顾之忧,勉励同学们要集中精力搞好复习,争取考出好的成绩。兰州军区联勤部部长张万松也到陇南、甘南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兰州军区先后8次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分析抗震救灾形势,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兰州军区党委牢记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解人民群众所难,做到了凡是地方党委、政府申请调动兵力的要求,都及时调派;凡是抗震救灾中的紧急需求,都全力支持;凡是地方党委、政府和灾区群众反映的一些困难,都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为陇南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给予了十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甘肃省军区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召开了部门以上领导参加的抗震救灾会议,成立了以司令员陈知庶和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立即启动了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主动加强了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陈知庶司令员在甘南组织指挥抢险救灾的同时,先后两次赶到陇南灾区,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官兵救灾提出指导性意见,同部队及陇南地方领导商定军地协调等事项,并多次给我打电话,商讨动员其他市(州)民兵预备役人员支援陇南抗震救灾的问题,还提议省军区机关两次为灾区捐款捐物。省军区民兵预备役人员及分区、人武部官兵第一时间在灾区抢救伤员,转移安置群众。
地震发生后,陇南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连夜召开会议,对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紧急安排部署,动员全市力量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派出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领导组成的9个工作组,分赴9县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从全市抽调1万多名干部,深入到所有受灾村镇驻点包村组织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以来,军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冲锋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状态、以身先士卒的模范表率作用、以一切为了受灾群众利益的崇高品格,充分发挥了带头模范作用,展现了我们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各级党组织在关键时刻焕发出的强大战斗力、凝聚力。鏖战陇南,人民军队显本色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始终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火红的军旗,哪里就有勇往直前的人民子弟兵。
地震发生13分钟后,中央军委就紧急启动全军应急机制,命令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兰州军区连夜制订出抢险救灾和部队动用方案,迅速调集部队火速赶往陇南灾区抗震救灾。
12日下午5时,甘肃省军区党委首长在第一时间派出先遣组,于次日凌晨3时赶到徽县,了解灾情,反馈情况。
13日上午10时,在接到命令后不到半个小时,某红军师铁锤子团就紧急集合,在集团军军长何清成、政治部主任刘林福和师政委张绘武的带领下,从驻地天水出发,边开进边打通道路,昼夜兼程497公里,于14日20时抵达灾情最重的文县碧口镇进行救灾。
14日晚,武警甘肃总队总队长左宗国带领400多名武警官兵赶到武都区。
15日,兰州军区又根据灾情需要,火速调集汽车分队、医疗分队、防疫分队、工兵分队等赶往陇南投入抗震救灾。
一支支救援部队从四面八方火速开向灾区,一辆辆装载救灾物资的军车源源不断驶向陇南。仅5天时间,兰州军区就先后调动分属两个集团军,共5800多人,各类工程机械和车辆655台次,赶赴陇南文县、徽县、成县和武都区进行救灾。甘肃省军区紧急动员2.6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在陇南大地展开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兵力最多的立体大行动、生死大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