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第一位的是救人。为了使部队尽快赶到受灾地区,救出受伤群众,在被毁道路尚未抢通的情况下,14日上午,兰州军区紧急从某陆航团和兰州军区空军调派5架直升机赶往受灾最重的3个县、35个乡(镇)实施空中救援。陆航团官兵在远离场站、保障困难、技术维修条件不足、对陇南地形气象条件生疏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昼夜飞行,把救命药品、救灾物资紧急运送到受困的各个“孤岛”,把受伤人员从灾区不断送往兰州、天水等大医院进行急救。陇南军分区司令员崔喜春夜以继日奔波在各地,逐个察看安排直升机降落场,组织民兵搬运物资和转移伤病员。地震以来,共飞行157架次,空运危重伤病员288人次,投送各类救援物资100多吨。尤其是在当时道路不通、信息不畅的情况下,通过直升机运送救援物资、重伤人员,不仅缓解了灾区群众的燃眉之急,而且使灾区群众看到了希望,极大地鼓舞了人心,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军队的关心。
灾情紧急,刻不容缓。各救灾部队接到命令后,为了以最快速度赶到受灾地区,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昼夜兼程赶往各个受灾点。截至14日晚,受灾最重的文县碧口镇、范坝乡、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桔柑乡贺坪村等50多个重灾点上,全部进驻了救灾部队。“5·12”大地震,造成宝成铁路徽县嘉陵镇段109隧道山体垮塌,一列长达41节的货车被砸脱轨受阻于隧道内,12节拉运航空燃油的罐车起火燃烧,随时可能引起剧烈爆炸。垮塌的山体,不仅切断了宝成铁路,使大量救灾物资不能运往四川灾区,而且上百万立方米的山石堵塞了嘉陵江,形成狭长的堰塞湖,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淹没了沿江公路。
109隧道和嘉陵江堰塞湖抢险,关系到西北通往西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关系到四川抗震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转运。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5月13日,某红军师金刚钻团接到抢险救灾命令后,在副师长李春红、团长叶大斌的带领下,紧急赶赴109隧道现场,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了灭火、降温、开洞、拖车、修复隧道的抢险方案。
在堵口灭火过程中,救灾官兵面对通风口喷出的高达60多度的浓烟热浪,迎着隧道内不断散发出的有毒气体,某集团军防化连官兵穿上防化服,冒死用100多条浸透江水的棉被将隧道口封死,终于使肆虐的大火因缺氧而渐渐熄灭。为了尽快给油罐车注水降温,兰州军区联勤某分部管线营的官兵,身系水龙带,跳进湍流的嘉陵江中,将加压水泵固定在汹涌咆哮的江水中,成功实现了对隧道内的高程注水。在清理洞内废墟时,隧道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有毒气体熏得令人窒息,水泥喷浆产生的粉尘使作业能见度不到2米,而且隧道随时都可能塌方。但金刚钻团的官兵们硬是靠肩扛人抬,清理出200余吨废渣,运进400多吨加固隧道的水泥和砂石,左肩磨破了就用右肩扛,右肩磨破了就用双手抱,高温烤得战士们鼻血流个不停,有毒气体熏得人头晕恶心、呕吐不止,有的战士因疲劳过度,扛着废渣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但广大官兵没有一个退缩和撤出战斗的。
经过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5月20日,损毁在隧道里的12节油罐车全部清理出洞;又经过连续4天的艰苦努力,5月24日9时50分,第一列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列车驶出隧道,宝成铁路提前7天恢复了正常运输,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通过109隧道源源不断送往四川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专程来到徽县嘉陵镇出席通车仪式,称赞在短短12天里恢复宝成铁路通车,是一个奇迹,为抗震救灾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罢火魔,又除水患。嘉陵江即将进入汛期,若不抢在汛期来临之前全面疏通河道,不仅可能使刚修复通车的109隧道铁路路基冲毁,而且一旦溃坝,将给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某红军师金刚钻团和师直工兵分队在成功抢通109隧道,未来得及休整,又展开了疏通堰塞湖的艰苦战斗。
堵塞河道的山石轻则二三吨,重则数十吨,大型机械难以发挥作用,只能靠爆破才能疏通河道。但地震已经使两岸的岩石大量松动,爆破有可能再次引发塌方。在这种情况下,救灾部队积极开动脑筋,科学制定出“少装药、多批次,层层剥离”的施工方法。
6月初的嘉陵江水温只有3摄氏度,人下去后,冻得发抖。为了赶进度,救灾部队组成突击队,分批下水爆破,第一批上来,第二批马上替换。战士在冰冷的江水中作业,只能靠喝口白酒御寒,有的相互靠在一起暖身。经过连续26天苦战,终于打通了一条长215米、宽20至50米、深5米的泄洪通道。堰塞湖水得到了及时泄流,影响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患解除了。
陇南地区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为了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各救灾部队坚决响应胡锦涛主席“进村入户”的指示和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组成170多个小分队,分路出击,跋山涉水,进入偏僻的村庄送粮送药,挨家挨户排查灾情、拆除危房、清理物资、救助“三孤”“三无”人员。有的村庄很偏僻,小分队队员人均背负50多斤的救济粮,走几十里山路,两三天才能到达。许多处在大山区的受灾群众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看到赶来送医送粮的解放军战士,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官兵的手,发自肺腑地说:“解放军,亲人啊!你们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为了清理废墟,部队官兵和武警战士头顶骄阳烈日,自带干粮和水,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为了把受灾群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战士们把掩埋的一砖一瓦、一锅一盆都细心地挖出来,把能用的每一根木料都收集起来,把救命的每一粒粮食都想方设法抢挖出来。房子倒了砸毁了面柜,挖出的粮食没东西盛,战士们就把自己的钢盔和迷彩服脱下来盛好,送到老乡手里;挖出的木料要运到山下的安置点,战士们不顾山高坡陡,硬是靠肩扛人拉,把一根根木料送到了受灾群众手里。
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兰州军区总医院和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抽调53人组成联合医疗防疫队,同地方医疗防护队通力协作,转战于陇南灾区的山山峁峁、村村寨寨。许多同志克服家庭困难,坚决服从命令前往灾区一线抗震救灾。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耀勇,在接到带队赴陇南进行卫生防疫任务命令时,妻子因肾病正在住院。望着病床上的妻子,看着手里紧急执行救灾任务的通知,这个倔强的汉子硬着心给妻子简单交待几句就出发了。
许多官兵的家在这次地震中本身也受了灾,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救灾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斗争中。有的家在陇南的救灾官兵,救灾现场离家仅仅几十公里,但没有一个请假回家看一看;有的家在四川灾区的官兵,在赶赴陇南救灾时,连自己家里受灾的情况都不知道,甚至在得知家里亲人遇难的情况下,擦干眼泪,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仍然坚持战斗在陇南抗震救灾一线。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救灾官兵以顽强作风和敢打必胜的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用忠诚和奉献与陇南人民结下深厚感情,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英雄本色。
人民军队人民爱。8月中旬,救灾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回撤命令。消息一传出,灾区的群众就自发在部队回撤的沿途排成长队,送别亲人解放军。“向最可爱的子弟兵致敬”、“解放军,真舍不得你们走”、“待到家乡建好时,请您来做客!”、“子弟兵是老百姓心中最可靠的防震棚”等标语、横幅挂满大街小巷。“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同志辛苦了”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陇南大地到处都是深情送别解放军的感人场景。
听说部队就要走了,68岁的农民尚明发和村上20多位乡亲提着19只鸡和蔬菜、水果到部队慰问,官兵们说啥也不肯收下。尚明发老人就跪在地上说:“我上不跪天,下不跪地,只跪父母,今天我要跪共产党派来的亲人解放军!”8月12日,部队撤离时,老人把没送出去的鸡蛋煮熟,见战士就往怀里塞,生怕战士拒绝不要。
在文县执行救灾任务的铁锤子团回撤时,文县城关镇居民程厚菊和陈旭金手捧一瓶圣洁的白水江水和一罐饱含文县人民深情的泥土,专程赶来,执意要救灾官兵带上文县的“山水”。程厚菊激动地说:“亲人解放军,带上文县的山和水,无论走到哪里,文县人民都和你们在一起!”红军师政委张绘武双手接过这份厚礼,动情地说:“在90多个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红军师广大官兵和文县的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文县,就是红军师的第二故乡。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记住第二故乡。”
军车缓缓驶离,一包包火红的花椒推来推去,一瓶瓶矿泉水扔上扔下,一双双紧握的手久久不愿分开,一面面锣鼓铿锵地敲打出惜别的号乐,一张张真诚的脸庞挂满离别的泪珠。看着乡亲们难舍难分的场景,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捧着还发烫的鸡蛋和冒着热气的洋芋,这些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钢铁战士不禁热泪滚滚。舍生忘死救人民,恩重如山鱼水情!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必将化作永恒记忆,世代铭记在陇南人民的心中,也将永远镌刻在战士的心田。
协同作战,众志成城战灾魔
天地之灾,草木同悲。民族有难,众志成城。回眸这场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抗震救灾斗争,军政军民戮力同心、相互配合,社会各界服从大局、密切协作,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了协调指挥好这场特殊战役,5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及时在陇南成立了以我和陆武成副省长为领导的军地协调领导小组。陇南市委、市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军地协调组,并动员地震、气象、公安、工商、粮食、银行、交通、电信等部门全力为救灾部队提供帮助支持。要求部队开进到哪里,油料、粮食、银行、副食部门就要保障到哪里,决不能让救灾部队为生活问题发愁!
短短两天时间内,驻地军分区、人武部和地方一同协调,在武都区、文县、康县、徽县等地,开设了23个部队临时宿营点,为救灾部队设立了5个军粮供应站和5个加油站。电信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对临时赶到陇南地区抗震救灾的部队,进行了话费减免。
5月14日,兰州军区紧急下达命令,组建了以我为总负责,以陇南军分区机关为基础、吸收甘肃省军区机关部分人员和救灾任务部队领导参加的抗震救灾指挥所,具体组织指挥陇南灾区部队的抗震救灾行动。指挥所从文县远离武都、交通不便、灾情又很严重的实际出发,又在文县建立协调小组,负责文县救灾部队的指挥协调。兰州军区王国生司令员、李长才政委专门指示陇南抗震救灾指挥所,地方需要什么,我们就保障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机械设备,在部队能力范围内,都必须全力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