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⑨
加快发展水利事业
沈言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了今后我省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对加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省深居内陆,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81毫米,是全国有名的干旱缺水省份。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推进水利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加大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力度,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达1017.68万人;建成引大入秦、景电二期、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大入秦、东乡南阳渠灌溉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遍及全省的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一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日元贷款农业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示范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缺乏水资源调配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全省与防洪减灾相适应的检测、通讯、预警预报及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抗旱防汛减灾社会保障、预案等制度不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若干意见》及时提出了我省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省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完善骨干供水工程与区域供水工程网络,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一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二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项目,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库管理设备和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是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以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的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重要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实施以水生态保护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河西走廊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并有效推动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能源基地建设、工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一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灌区节水改造。在河西、沿黄灌区实施1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优势绿色产业。增加蔬菜、林果、饲草等经济作物的灌溉面积,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建设优质商品小杂粮基地、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优质牧草基地、特色棚菜基地。二是积极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实行建设项目节水措施的“三同时”(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工艺及设备开发的推广应用,推行清洁生产,把节约用水与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三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保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制定节水政策、制度和标准,依法节水,提高用水节水管理水平。
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大水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支持建立水权转换制度,规范水权交易办法,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科学核定供水成本,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生水利用。明确水利工程供水为经营性收费,全面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三是加大城乡水务管理力度。统筹水务综合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创新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完善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