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甘肃大美
——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5月中旬,海南省三亚市邀请全国100多名记者考察、宣传旅游景点。这个经济并不很发达的地级市,每年用于旅游宣传的财政拨款达3000万元,是甘肃全省的3倍。
5月下旬,北京为了迎接一个国际旅游会议,在几条主要交通干道上,打出了“旅游业——世界第一大产业”的路牌广告,让人感觉到了旅游业的美好未来。
在政府眼中,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分量越来越重。在专家眼中,旅游业牵引着108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产业”。
地处西部的甘肃,自然也认识到了旅游业的重要性。每一年,从西部的武威天马节到东边的天水伏羲节,从青藏高原上的玛曲赛马会到黄土高原上的庆阳香包节,旅游节会都是此起彼伏。
此起彼伏的节会背后是挑战,挑战的背后是机遇。
挑战
旅游业很敏感。西藏“3·14”事件,甘南旅游受影响,汶川大地震,陇南旅游受影响;新疆“7·5”事件,敦煌旅游受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也对我省旅游业造成严重伤害。据统计,2009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只有6万多人次,比受灾严重的2008年还要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我省是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贯穿东西,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魅力四射,我省出土的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印在国内众多旅游人士的名片上,标示在全国每个景点的门口,更是人人皆知。
但是,好资源并没有变成好产品,好景点并没有取得好收入。与外地相比,我省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炎热的三亚市挖空心思推出了“清凉”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资源的深圳在造出“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景点后,又在建造让游客参与、且能休闲度假的华侨城大型景点。
同样地处西部,云南上世纪80年代的旅游业还远差于我省,现在却远远走在了我省前面。
同样的经济环境,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投资于旅游产业时,我省由于融资渠道窄,招商效果差,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景区建设严重滞后。
更为紧迫的是,我省旅游业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文物景点归文化部门管、地质公园归地质部门管、导游和旅行社归旅游部门管,造成了旅游产品投资、开发、运营的多种难题。
有人形容,我省的旅游模式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交通不便,花在路上的时间多。景点只能让人参观,没有参与性的活动,游客没有花钱的地方,也没有可买的旅游附加产品。
正视这些挑战,是我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机遇
挑战中也有机遇。2009年,在我省接待境外游客大幅减少时,出人意料的,我省旅游业接待的游客总数和收入却在增长。
2009年,全省接待游客总数为3393万人次,同比增长36%,首次超过全省人口总数。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增长40%,首次超过全省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敏感的旅游业在我省不利境遇中的发展如此之快,是因为旅游正在从以前的可有可无变成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之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旅游会呈迅速增长趋势。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000美元,而据中新社消息,国家发改委去年就宣布中国人均年收入达到1470美元。
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关键性的机遇。
除此之外,发达地区的游资正在寻找投资机会,丰富的甘肃旅游资源也开始纳入对方的视野。据了解,已有几个旅游项目进入洽谈阶段,这对一直缺少投资的我省旅游业自然是个利好消息。
我省旅游交通条件和旅游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善。除兰州中川机场外,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相继投入使用;兰新铁路运营能力提高,几条高等级和高速公路建成。全省专业化旅游汽车目前达到600多辆,基本解决了旅游交通问题。500座旅游厕所星罗棋布于全省各地,以前最令游客着急尴尬的“如厕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参与性的旅游项目逐渐出现了。河西有了沙漠探险旅游,永靖有了水上飞人。自驾车、背包客、骑自行车的“驴友”等各种旅游方式也悄然出现,并在不经意间进入人们的生活。
努力
生涩的旅游业车轮开始转动,现在需要我们做什么?
为了扫清政策性障碍,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文件。《甘肃省旅游条例》修订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有望年内完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法规保障。省旅游局的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各市州纷纷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
为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省旅游局正在组织更多的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同时,解决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的难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交通建设的步伐在加快。在东部,天水向西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中;在中南部,兰渝铁路正在修建中,夏河机场也在规划中,兰州中川机场正在力争开通兰州至香港的包机。在西部,敦煌机场在申请国际口岸,以改变国外游客来敦煌前必须先去乌鲁木齐或西安的现状。
我们正在吸取教训,上上下下正在努力。
甘肃有大美,甘肃有吸引力,甘肃旅游业正在酝酿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