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 英雄的史诗
——写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
(一)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一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8.0级强烈地震,短短80秒。
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那一刻,举国哀痛。
一座座城镇轰然倒塌,一个个村庄突然消失,一个个生命旋即被推到生死边缘。
陇之南,山清水秀的陇之南,顷刻之间,布满哀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场21世纪发生的毁坏性灾害震惊了世界。全世界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四川,也投向陇南。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任何困难都压不垮坚强的陇原儿女!
灾区人民在灾难中挺立起不屈的脊梁,勇敢地迈出坚定的脚步,走出悲痛,迎接新生。
我们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步步走向胜利。
我们以坚忍不拔的甘肃精神,谱写英雄的史诗。
(二)初夏的陇南,宛若江南。米仓高楼,两山挺立;嘉陵白龙,双水奔流。青山绿水,花开遍野。
短短的一年,灾区人民脚步从容,信心坚定,勇敢进取,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抚平心灵的创伤,在新居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是英雄的人民创造的奇迹,这是伟大的精神书写的真实。
宋坝村、联丰村、豆坪村,曾经的累累伤痕、断壁残垣,悄然不见;眼前整齐排列的新房,融入山水画卷。这不是经世未变的土坯屋,这是坚固结实的抗震房。短短一年间,10多万户农家搬进新居,数十万个家庭重获希望。
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国省干线,使青泥盘盘、蜀道之难,发生改变。这不是今天修、明天垮的盘山道路,这是联通陇南、穿越大山的现代交通。短短一年间,山塞路绝处唱响“高速陇南”。
铅锌冶炼、水泥建材、特色产业,在灭顶之灾后恢复生产、异军突起。这不是简单的平稳发展,这是初步调整结构的新进展,这是正在建设的工业经济新体系。短短一年间,十万大军挺进陇南,两千项目遍地开花。
艰难的陇南,以陇南的新生为起点。
历史的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三)大灾如大考。今天,灾难之后的答卷,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里书写着英雄人民的自强不息,这里书写着党和政府的无限关爱,这里书写着甘肃精神的锤炼升华。
山摇地动,房倒屋塌,鲜活的生命,突然消失;山体滑坡,道路阻塞,通讯中断,饮食无着,人间的幸福,顷刻化作尘烟。
“地震可以摧毁家园,但震不垮我们的信心!”这是铮铮誓言,更是无穷力量。
英雄少年童世强站出来了,武装干部田宇冲在前面……抢救生命、抢修道路、抢收粮食,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奋起自救。大震之后的废墟上,遍地英雄挺起不屈的脊梁。
基层组织快速行动,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同心协力,十万名干部奔赴一线。他们是急先锋,他们是主心骨,他们是震而不倒的精神支柱。帐篷搭起来了,医院搭起来了,学校搭起来了,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再闻琅琅书声。
抢收小麦、播种水稻,搭建过渡安置房,充满伤痛的陇之南,又以百倍的信心,重建家园。规划科学,选址科学,建设科学,昔日贫穷落后的大山深处,时时以科学为主;依据民俗,听取民意,请民监督,今天浴火重生的陇南山水,处处以民生为本。
砖石里砌着干部群众的汗水,栋梁中铸进英雄儿女的精神。他们用双手开启伟大的新生。
这里充满众志成城的坚强。
这里迸发一往无前的力量。
(四)惠风和畅,陇原之南,温润如新。山川草木用自己的容颜铭记季节的变换,灾区群众用心铭记深切的关怀。
2008年6月1日,伤痕累累的陇南迎来了六一儿童节。系着红领巾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姜家山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向英雄的老师行队礼。这一幕场景,已化作孩子们永恒的记忆。
2008年6月21日,困难重重的豆坪村,拉开灾后重建的序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豆江红家的简易厨房,坐在小板凳上,吃着洋芋,拉着家常。这一刻感动,让纯朴的农家妇女热泪盈眶。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把大家的生活安排好,将来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们要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举全省之力支援灾区,但开辟新的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的话语,坚定的语气,鼓舞人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一年来,英雄的陇原儿女,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关怀,化作超越灾难、战胜痛苦、迎接新生的力量。
今天,我们注目陇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今天,我们放眼陇原,连绵的山川和谐美好。
(五)愿灾难远去,愿温暖常驻。去年,5月12日14时28分,强震发生;15时50分,省地震局工作队赶赴陇南、甘南灾区;12日晚,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立;13日晨,省委主要领导赶赴灾区;5月30日,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时间急如鼓点,脚步快如疾风。迅速反应、果断决策、高效运转,省委、省政府从容应对考验与挑战。
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仅仅20天,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把温暖放大到最大,短短一年间,明媚阳光映照每一张笑脸。
我们不会忘记被称之为“孤岛”的范坝,因为那里有一部灾难中的特别电话。在那部弥足珍贵的电话里,范坝人听到了希望。这是陇南人民树立信心的希望,这是灾难围困中振奋精神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熟悉的身影。一年来,省上领导,几十次深入地震灾区,跑遍了所有的重灾区。亲切的问候,有力的握手,果断的决策,连续十多天行走而不停歇的脚步,让灾难深处的人们充满战胜困难的信心,获取奋起前进的力量。
我们满怀感动,我们用心铭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部门、各单位、各级党政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党政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守一线,从抢险救灾到灾情评估,从科学规划到全面重建,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已经换来阶段性胜利。
大地塌陷,是坚强的臂膀撑起一片天空。
新屋耸立,是坚定的信念化作钢筋铁骨。
(六)千山万水相隔,唯有大爱无间。“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灾难发生时,部队吹响了“集结号”。在109隧道烈焰喷涌的现场,在高楼山山石飞落的路段,在豆坪村烈日炙烤的废墟上,在无数的艰难险阻面前,人民子弟兵打赢一个又一个硬仗。他们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他们是攻艰克难的排头兵,他们是灾区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不能握紧你,也要温暖你”———大灾面前爱心涌动。爱是自愿交纳的特殊党费,爱是各级党政机关的厉行节约,爱是长长的献血队伍,爱是一场场大型赈灾义演,爱是一张张带着体温的钞票,爱是一批批带着牵挂的物资,爱是志愿者以身赴险的无私奉献,爱是全国人民和衷共济的深情讴歌。
“驰援千里之外,鏖战陇原之上”———甘肃,深圳,一场灾难,把遥远的西北与东南两地紧密相连。在陇南,一片片崭新的村落,一座座耸立的校舍,展示着“深圳速度”;一处处工地,一间间教室,散发着“南国温暖”。
巴基斯坦医疗队来了,印度尼西亚医疗队来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援助,更多的是国际主义精神的支持,是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大爱是天涯海角的桥梁。
大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如果,我们把遭逢地震灾难的一年,看作生命的一季,那么从废墟到新生的大地上,我们收获的就是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是全国人民血脉相通、心手相连。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抗震救灾中,最令人感佩的是灾区人民、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他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中,最能凝聚人心的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最值得称道的是把科学精神贯穿于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环节。
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坚强不屈的中国力量。
我们的灾难是祖国灾难的一部分,我们的精神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
短短一年,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的表现令世界动容。短短一年,陇原儿女在大灾面前的坚强令世人钦佩。
灾难正离我们远去,胜利已向我们走来。多难兴邦,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我们以灾难为支点,凝聚不朽的力量。
我们以胜利为起点,升腾不灭的希望。
(八)时光从不停留,太阳照常升起。2009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一次摆在英雄人民的面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灾后重建的任务异常繁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叠加在一起,使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没有难倒我们,同样,金融危机也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正秉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化危机为机遇,通过一番经济大调整,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昨天,我们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正在创造奇迹。英雄的陇原儿女,高扬甘肃精神,超越困难,奋勇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伟大祖国的60华诞。
我们从胜利走向辉煌。
我们以辉煌续写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