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真情永驻
——社会各界援助我省地震灾区重建纪实
“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省,顷刻间山川秀美的陇南、甘南遭受重创。在灾难面前,来自五湖四海、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条爱的大川涌向灾区,滋润饱受创伤的土地,无数双坚强的臂膀拨开阴霾,为灾区撑起一片艳阳天。
灾区群众泪下:“有家真好!”外国媒体感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
千里驰援深甘一家亲初夏的文县尖山乡宋坝新村暖意融融,一排排整齐的枇杷树迎风摇曳,翠绿的枝条装点着整齐的庭院。在村子正中间的文化大院里,孩子们追来跑去玩游戏。吃过午饭的农民正在查阅养殖、栽培等方面的书籍。几位老奶奶在体育场上扶着孙子玩着脚踏车。新村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地震重灾区,村里的232间房屋倒塌,301间危房在余震中摇摇欲坠。宋家坝村位于国道212线旁的一座小山坡上,村民们靠种十分有限的几亩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房子倒了根本无力重建。幸运的是经过勘察和研究,宋家坝被确定为第一批由深圳援建的工程。
经过4个多月的奋战,新房建好了,宋家坝人没有忘记深圳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在村子的正中央立起了一面碑,上面写着:“汶川之殇,华夏同悲。深圳儿女,解民危难。驰援千里,舍生忘死……”村里人说:“我们不能忘记深圳人的大恩,没有深圳援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啊!我们要让子子孙孙都记住深圳人的情,知道全国的人民都是一条根,深甘人民心连心、一家亲。”
按照中央的部署,甘肃受灾严重的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和甘南州舟曲县的对口支援工作由深圳市承担,对口支援的时间为期3年。
去年6月8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深圳市市长许宗衡率领考察团赶赴陇南,冒着余震,驱车10多个小时穿行高山峡谷之间,深入重灾区详细了解灾情,研究对口支援方案。
6月19日,《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地区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正式出台。7月11日,深甘两地签署《广东深圳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地区恢复重建工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对口援建的规划设计、资金安排、项目组织和工作机制等,制定了3年对口援建的蓝图。
7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深入陇南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汪洋说:“中央把这样的任务交给深圳是相信深圳一定能像当年建设经济特区一样建设今天的甘肃受灾地区,像当年书写深圳辉煌一样再创新的辉煌!”
地震,一场惨烈的灾难,把全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援建,一场伟大的振兴,把深圳与甘肃紧紧凝聚在一起。
按照深甘两地框架协议,深圳确定首批援建项目有23个,另有备选项目2个。这些项目都是村民永久性住房、学校、医院、福利院等民生急需项目。目前这批项目已全部开工。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深圳援建队伍克服环境恶劣、交通阻塞、建材供应不稳定等困难,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高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经过数月奋战,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村、文县中庙乡联丰村、尖山乡宋坝新村、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4个整村永久性住房和舟曲县的两个“三孤(即孤儿、孤老、孤残)”院共6个项目已交付使用。
此外,深圳把开展劳务帮扶、劳务合作列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工作,深圳和陇南、甘南两地政府先后4次联合举行大型劳务招聘会,3418名灾区群众在175家深圳企业就业。在3年对口援建期间,深圳将为甘肃3万受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将帮助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起培训机制,提升灾区富余劳动力技能水平,使其既可选择在本地就业,也可选择外出就业。
为了帮助甘肃灾区实现产业“造血”,深圳还与陇南进行商贸产业合作,大量采购陇南农副产品,为灾区的产品拓展广阔市场。深圳组织农产品公司、布吉农批、沃尔玛、新一佳、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型企业,对陇南中药材、油橄榄、花椒、黑木耳、核桃、山野菜、杂粮等产品进行考察、团购,两地企业共签订采购协议45份,货值总量达3100万元。
为了解决陇南贫困地区教师、医务人员紧缺问题,深圳派出73名支教志愿者、27名医疗志愿者奔赴陇南,10名医务工作者到陇南市医疗机构挂职,并吸收甘肃省卫生部门50多名医务人员到深圳进修……
远隔千山万水,爱心源源涌向灾区:深圳市青工妇等人民团体、慈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爱心活动,帮助陇南地震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学校,意向认捐学校20所,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1600多人。
“我们将带着感情,全情、全力投入,把灾区当自己的家来建设,当作特区来建设。”深圳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张文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百年不遇的灾害面前,不少国家向陇南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地、全省人民积极行动起来,献出爱心,一片片深情厚谊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关切,无数爱心汇成的巨大暖流,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房,滋润着伤痕累累的陇南、甘南等重灾区,有力地支撑着震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向前推进,谱写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爱之歌。
2008年5月19日,礼县妇联组织的募捐点上,前来捐款的群众排起了长队。队伍中,礼县北关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牛桐,把一个漂亮的小金猪储钱罐放在桌子上,轻轻打开小锁,晃动了几下,哗啦啦滚出一堆硬币。经工作人员清点,有硬币243枚和一厚沓1角、2角的纸币。一枚枚闪闪发光的硬币在朝阳的照耀下,发出爱的光芒。
5月25日晚,“与爱同行”———甘肃省大型赈灾义演在省广电总台演播大厅举行,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学龄前的儿童,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出租车司机,人们不约而同地赶来,慷慨解囊,表达自己的心意。生活和工作在海内外的甘肃籍同胞也纷纷向家乡奉献上了一片挚爱之心,四面八方的好心人和企业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现场捐款达6709.69万元,捐助物资价值达2789.4万元。
5月30日,巴基斯坦国际医疗队来到陇南地震灾区,搭起“帐篷医院”,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免费救治伤员。离开前,医疗队向陇南市卫生部门捐赠了70万元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并将所带的急救车、发电机等价值约12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全都捐给灾区。
巴基斯坦还向陇南捐助救灾帐篷9800多顶,联合国难民署向陇南捐助帐篷2013顶。沙特阿拉伯王国向陇南灾区捐赠1460套活动板房,1000顶帐篷。
红十字会系统援助我省灾后重建资金达6.9亿元。
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为我省灾区及时生产运输安装活动板房4万多套。
大灾面前,党员用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民奉献,以交纳“特殊党费”的方式,支援地震灾区开展灾后重建。
我省灾区有资金来源的500多所重建学校中,有200多所得到社会各界的援建、捐建,累计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
截至2008年底,省民政厅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给我省灾区的物资有帐篷28万顶、棉被28万件、棉衣4万件、衣物236万件、彩条布29万米、方便面4.9万箱、粮食231吨、面粉678吨,还有大量药品。
灾区,他们是特殊的援建队在地震灾区,除了千里驰援的建设者和各方爱心人士,有一支特殊的援建队,活跃在重建点上,他们是解放军战士、新闻记者和志愿者。
无论是清除山体大滑坡、拆除危房,还是重建家园现场,部队指战员用昂扬的斗志、无畏的精神,在救灾一线、重建现场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他们不怕高温炎热,脚踩余震,清除公路大塌方,打通运输救灾物资的生命线。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他们与受灾群众一起拆除危房、推倒断壁残垣,平整重建地基、和沙灰、打地圈梁、砌砖墙。衣服划烂了拿出针线包自己缝补,肩膀磨破了贴块创可贴,手指创伤了含在嘴里吮吮,汗流满面扯起衣袖擦擦,口舌生烟喝点凉水润润,饿了吃点方便面,困了累了唱军歌。人民子弟兵和灾区群众心相连、肩并肩,激励、鼓舞着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活跃在重建现场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同样给灾区人民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无数的新闻工作者就活跃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第一时间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在废墟、滚石中冒着生命危险,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向社会发回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报道,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一幕幕催人泪下、彰显人间大爱的镜头,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主旋律,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一年来,到我省灾区采访的新闻媒体有48家,记者达700多人次,发稿、图片6600多篇(幅)。
“5·12”特大地震以来,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进村入户帮重建,进社区入学校开展心理援助,他们不畏艰险工作在一线,为灾区人民默默奉献。不论在烈日炎炎下端茶送水,还是在阴云密布中搬运物资,不论在偏僻的乡村支教,还是在重灾村做心理咨询,从不叫苦喊累。志愿者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既然我们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需要,我们就要上!
今年3月底的一天,在文县横丹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志愿者王清卿向孩子们提问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眼含热泪站起来问道:“老师,你们能不能不回北京呀?”随后班上的很多孩子也都默默地低下了头。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挽留,是灾区孩子们内心最真挚的表露。王清卿也用哽咽的声音说:“我一定还回来看你们!”
风雨过后见彩虹。震后一周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经历了伤痛的灾区人民,已经从废墟上站起,一间间新房封顶,一个个新村初具规模,美好的新家园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