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沼泽湿地水流草长青
———张掖市保护“地球之肾”行动与面临的挑战
秋日的蒙蒙细雨,使张掖市黑河沿岸的水库、草湖、沼泽等湿地生机盎然,天鹅在草湖中梳理羽毛,黑鹳在沼泽湿地上憩息,野鸭在水面上漫游。今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的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工程,使保护“地球之肾”行动拉开了序幕。
驱车沿着张掖市黑河岸西行,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巴丹吉林沙窝荒滩,南面是山峦叠障的祁连雪峰,中间地带则是充满生机的标准化农田和水库、草湖、沼泽等湿地。人工栽植的红柳成块连片,水库的湖面上波光闪闪,五颜六色的飞鸟在草湖湿地上空展翅飞翔。此时此景,与古代诗人描写的“平沙万里绝人烟,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形成了强烈反差。然而湖岸植翠柳,湿地闻鸟声只是局部生态环境的景象,区域整体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减弱。
据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的负责同志介绍,全市湿地面积主要由祁连山冰川湿地、高山灌丛草甸湿地和黑河流域湿地构成,总面积为21.04万公顷,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加大等自然因素和垦荒种植、乱采乱挖、超载放牧等人为原因,造成了荒漠湿地缩减,大面积可利用草原退化,沙尘暴愈演愈烈,虫鼠灾害频繁发生。肃南县明花乡的农牧民反映,过去打的浅水井都已干涸了,地下水位比10年前下降了20米左右。东海子湖岸芳草绿,绿草湿地闻鸟声的美景也只是春季的暂时现象,每到盛夏高温期间,湖水就干涸了,成群的飞鸟纷纷向东南飞逃,没有来得及孵化的鸟蛋被丢弃了,尚不会展翅高飞的幼鸟,在凄凉的鸣叫声中干渴饿死。
生态沼泽湿地,被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之肾”和天然水库,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控制污染、净化水质等多样性的显著作用,而且孕育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要素,是当地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林业部门在完成生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并于2005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其中《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年5月19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前期项目总投资698万元。干部群众对黑河沿岸生态湿地的保护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风沙线上积极营造防护林带,严防沙化面积向草湖、沼泽湿地蔓延扩散;对荒漠湿地严禁开荒扩田,鼓励封滩育草,栽植耐碱抗旱的防风治沙作物,积极维护荒漠湿地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和黑河流域的生态湿地,既是改善“金张掖”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需要,又是向内蒙古额济纳旗泄流分水的客观要求。尽管保护“地球之肾”行动已拉开了序幕,但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严峻,各县区纷纷要求把更多的生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规划范围,可是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入不足,管理力度无法满足生态湿地保护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与湿地保护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为此社会各界和科技人员呼吁建立国家投入、地方投入、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对生态湿地的保护管理和恢复改善力度,激励政策要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使生态湿地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良性循环的轨道,维护水源、沼泽、草湖等湿地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让“地球之肾”健康长存,使沼泽湿地水流草长青,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