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彦君
近年来,我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省推进城镇化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试点进入新阶段从2005年开始,省上决定对每个列为全国试点的小城镇适当补助,用于编制发展规划。到目前,我省洛门、西洞、武南三个国家首批试点镇聘请省内外专家和规划部门,对各镇经济、社会、历史、地理、人口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和论证,详细制定了三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据介绍,我省共有1242个乡镇,其中建制镇456个。目前,进一步申报国家试点镇的工作正在进行,重新确定省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原来的各综合改革试点镇继续进行了创新探索,整个试点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在小城镇开展了多种试点,如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企业试点、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仅去年省发改委就有101个建设项目摆在小城镇,总投入约2.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产业项目投入2600万元。
改出一片新天地小城镇发展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兰州市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5年对小城镇给予每年500万元的资金支持。从今年开始,每年重点扶持5个以上小城镇,每个小城镇安排投资500万元至1000万元,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三分之二的小城镇发生明显变化,三分之一的成为现代化小城镇。
据悉,我省大部分乡镇将原来的众多部门和“七所八站”撤并为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等几个职能部门,加强了对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协调和服务。
我省对小城镇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有计划的开发利用,盘活土地资产,实现了合理运营。庆阳驿马镇、金昌朱王堡镇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区内国家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由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偿使用,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筹措了大量发展资金,明显改善了城镇功能。
今年以来,有些小城镇还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武南、和平、峪泉、中川等镇根据国家规定,积极探索建立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效益迈上新台阶试点工作的开展,使试点镇经济发展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招商引资带动了许多小城镇快速发展。目前,榆中县和平镇已有企业180多家,每年新办和引进各类产业项目20个左右,固定资金投资额增长都在2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总投资50亿元的金川科技园的落户和兰州商学院投资5个亿、1.5万人的整体搬迁,又为其他项目的落户起到了拉动作用。
优势特色产业是大多数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记者在庆阳市驿马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围绕白瓜子、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一方面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培育出口创汇企业大户。目前,全镇外向型企业已达47户,8户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小城镇试点的开展,也使得一些小城镇的区域经济特色日渐明显。江洛镇抓住了以铅锌为主的矿产品采选、以黄牛为主的草畜开发、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开发。文峰镇发挥定西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优势,建设了一批集中药材收购、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新型企业,产品畅销我国东南沿海各大药厂、药店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