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兰州>>正文

电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006-9-24 17:31:15)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兰州晚报记者于文杰  打印本页

30-50年代自动电报机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无线报房

  对“电报”业务的随机采访,众多年轻受访者的回答是令人惊讶的:“现在还有这玩意儿!”

  显然,对于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通讯方式离不开电话、短信、 Em ail……那么,曾风起云涌,作为邮电部门支柱业务的电报,为什么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因为人们的淡漠还是因为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最终会走进博物馆,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1、电报成为记忆?

  9月2日,走进兰州电信广场西口营业大厅,扑面而来的是人们专注于各款新式手机的柜台前,记忆中的“邮局”概念,反映在眼帘中的仅仅是冷冷清清的几块牌子。

    在长长的服务台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写有“电报”字样的受理台,而在那个字样的后面,却已缀上了“传真”。在随后的二十多分钟内,记者注意到这里几乎没有人办理电报业务,这种情形和旁边固定电话以及网络受理台上的热闹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采访中,一中年人这样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只有遇到急事、大事时,才会选择使用电报。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谁还用电报呀?!”随后他又说,生长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可能用过电报,但现在的年轻人哪有可能用它。“不过电报也曾给我们带来过便捷,说起来还有些怀念。”

    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邮电部门最老的业务之一,电报业务曾经热火朝天。有人回忆,深更半夜,送电报的摩托声能把睡梦中的人惊醒。可是,如今大部分乡镇都取消了电报业务。曾经风起云涌的电报业务,会不会终将走进博物馆,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某某某,电报!”这个声音常常勾起上了年纪的人的回忆。过去,当人们接到电报的一刹那,因为想知道是喜是忧,心情总会紧张。直到今天,许多曾经在电信局工作过的老员工,生长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过七八十年代的中老年人说起电报都会流露出一种怀念之情。

    王大妈,曾在 1960年发出了生平第一次电报,那是发给远在安西农场劳动的“右派”哥哥的。“快要过冬了,嫂子要去送衣物,所以发了电报。”

    可是谁也不会料到,那份电报却是她和哥哥的最后一次联系,因此,电报在她心里的滋味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到了新世纪的今天,当记者采访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时,他们的反应却是令人惊讶的:“没有用过……”;“现在一般都用手机、电话,要么就用Email,谁还用那玩意儿!”

  2、电报清朝传入兰州

  对于电报的现状,或许它的发明者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在用信鸽、烽火等传送信息的时代,电报的诞生无疑翻开了通信历史的新篇章。

     1844年5月24日,美国华盛顿,随着电报机一连串信号的发出,远在64千米之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了这份电报——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份电报,而其发明人莫尔斯更是由此揭开了人类通信史上崭新的一页。

    “电报传入兰州是在1890年,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采访中,甘肃省电信公司企业文化部主任范书祥告诉我们。

     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陕甘总督杨昌浚奏准清廷兴建保定至肃州直径4毫米电报线一条。经过购办材料后于 1890年开工。“当年兰州旱灾严重,兰州群众便传言是由于栽电报杆引起的,都要求拔除电杆。后经兰山书院院长张国常的耐心解释,大家才安定下来,栽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当年12月1日,全线竣工,兰州电报总局成立,兰州至西安、固原、肃州(今酒泉)莫尔斯人工电报开通。

    “1939年,在实线上加装了转电线圈开出幻线电报电路; 1951年首次开通载波电报电路; 1988年电路全部实现载波化。期间,兰州电报业务经过了电传打字机、电动收发报快机、‘55型''电传打字机以及中文自动译码和传真机,逐渐实现了转报自动化。”

  3、14万份和117份

  辉煌于十九、二十世纪的电报,在电话、传呼以及手机等先进通讯工具的先后出现下,逐渐结束了自己的“蜜月期”,人们对它的态度似乎也开始冷漠起来。

    “那时的电报业务内容,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普通市民,党政军以及银行等部门单位都是电报业务的主要客户。”黄淑敏说。

    黄淑敏是兰州电信分公司广场西口营业厅的报务员,记者见到她的时候(8月30日),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这位有着27年工龄(其中22年是报务员)的老报务员,经过了从无线电报到电传电报、人工译码到自动译码等电报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工作经历可以说是兰州电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令她感叹的是,曾经排长队发电报的情景,现在已呈现出大幅萎缩的态势。“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以前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仅报务人员就要 220多人,而现在我们只有三四个人。在上个月,这里的来去报仅仅只有 117份。”

    在对该公司维护安装部副经理祁国军(原电信投递队队长)的采访中,他进一步地印证了黄淑敏的记忆:“我们这里是中心局,城关区所有的去报都是这里完成的。在兰州百年电信的发展过程中,电报业务曾是电信部门的拳头产品。曾在 1989年,电报业务发展到了一个巅峰,那时的月电报业务量已经达到十四万份。随后,程控电话、手机以及网络先后出现,使电报业务逐年呈现下降和大幅萎缩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新型先进的通讯工具的兴起,电报业务已经处于被“挤占”的现状:火车站、邮电大楼以及中央广场等电信营业厅,电报业务已经不见其踪迹,取而代之的则是固话、小灵通、网络服务、电话卡等业务。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没有专门柜台和营业员,电报业务还存在,市民要使用该业务时到服务台询问便可,因为现在已极少遇到要发电报的顾客,通常情况下一个月都难得见到一单,且多为贺电、唁电,没必要再设专人服务。

  4、电信业发展的必然

  “兰州现在的电报业务,除了西口营业厅外,其他县区都根据中国电信集团的要求,已经不再受理普通公众电报业务。”祁国军告诉记者。

    据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兰州电报业务曾经红红火火,最多时每日有几十万份。 2001年,电信部门决定把电报业务简化为5类,调整后的种类分为天气、水情、公益、普通和公电。气象、政府、部队等部门原来较多使用了电报作为主要的传送信息的手段,考虑到系统的延续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同时电报传送的信息可以作为文件的证据,在这些领域电报还需保留。

    而近几年来,虽然电报部门开发的鲜花礼仪电报等新服务深受市民欢迎,但受诸多更具时效的通信手段的冲击,城市居民总体电报业务量直线下降,近年来业务量基本滑落低谷,连曾兴旺一时的鲜花礼仪电报也已取消。

    “电报业务的现状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祁国军说,“因为随着光纤技术以及其他先进通讯技术的发展,电报业务‘说不清''的缺陷已被弥补。此外,随着电话、传真、网络等先进技术的普及,电报业务所具有的功能已经被完全替代。所以说电报业务的被淘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是电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具体体现。”

  相关链接

  电报之最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  [02]  


最 新 图 片
电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甘肃荣达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旭东 甘肃祭祀针灸学鼻祖皇甫谧 日本专 皇甫谧文化节在甘肃灵台开幕(图)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结束“有县无城 大风卷沙尘 “吞没”兰州城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电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评论:小小警笛惊动公安部长的反思
·首个吉祥号一槌定音 甘A·C6868拍出4.2万
·一纸订单引起的“洋葱风波”
·陇南市武都核桃突破20万亩
·甘肃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见成效
·临夏砖雕艺术师备战“广交会”(图)
·甘肃省1至8月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128起
·甘肃警方共破获“两抢一盗”案件9167起
·西和成县铅冶炼企业已全部被勒令停产
·原甘肃荣达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旭东落入法网
·全国政府绩效研究会在兰州成立
·甘肃黑社会案60人获刑续:4人无罪获国家赔偿
·兰州警车“鸣”扬四海 乱拉警笛惊动公安部长
·甘肃荣达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旭东涉嫌诈骗被捕
·原甘肃大青山董事长李旭东被捕
·【附图】彭丽媛爽约会宁
·徽县铅中毒调查:淘汰工艺致300多儿童中毒
·蓄势后发从头越——陇西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启示
·宕昌举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落成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