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70年,弹指一挥间。长征,这个不朽的名字,镌刻在中国十多个省份的版图中,构成了独特的长征区域。然而它的意义早已超出这些,它诞生了一个永生的时代精神。
正是长征精神,让这个曾经极为贫瘠的区域,焕发新的生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号角吹遍,长征区域的近百个县、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特色、发展潜力。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长征十大特色城市”与“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以此象征和表现长征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启该区域经济腾飞的新长征而喝彩!
被人誉为成熟的小城。作为资源型城市,白银未雨绸缪,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现的新问题面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白银:高科技聚集闪“金光”

红军会师楼--在白银市会宁城内,原为会宁县城西城门楼,名曰“西津门”。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因盛产白银而著称。据文字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距城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白银市不仅生产白银,其他矿产资源也很富集,非金属储量犹为可观。现已探明和正在勘探的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锑、钨、锡、钼等10多种。 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白银境内有色金属、煤炭、水电资源陆续得到开发,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的建设奠定了白银工矿基地型城市的基础,形成了白银工业特色。
然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没有使白银市止步不前。作为资源型城市,白银未雨绸缪,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现的新问题面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十一五”期间,白银将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培育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
现在,白银形成了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白银市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0亿元,占全市GDP的15%,成为全甘肃省高技术产业的成本集聚“洼地”,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技术密集区和技术辐射中心。
白银: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白银市会宁县。10月22日,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会师于将台堡,至此,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白银:经济史记 “抗日战争期间,甘肃成为战略大后方,国民政府为扩充谋求矿业发展,但终因国力薄弱,经济萧条,交通不便和科技落后等原因无法经营,陆续停办。” ——《白银市志》
历史背景: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
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消极防御方针指导下,屡战失利,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根据地日益缩小,在内线粉碎敌人“围剿”已经很困难。中国共产党被迫领导工农红军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是分六批从五个地区出发的,第一批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赣东北前进。其后各批是:红六军团,1934年8月离开湘赣根据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同年10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同年11月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离开川陕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同年11月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
最初时期,由于红军还处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长征进行得很不顺利,损失很大。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在那里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当时红一方面军只剩下3万多人,蒋介石调遣了几十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红军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奇袭安顺场,爬雪山,过草地,与各种难以想象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次年,红一方面军除发展陕北根据地,还进行了东征和西征作战。
1936年8月,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南部地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全部集中和部署就绪之际,迅速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此党一面指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北上;一面组织一方面军分左右二个纵队向南推进,进行接应。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