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宕秋色 文心漾青绿
——“秦岭浩荡”甘肃生态文学创作计划天水采风活动侧记
□ 王悦


秦岭深秋万木燃,丹枫映日染层峦。十月的秦岭,正是最美的季节。10月末,“秦岭浩荡”——第三届甘肃生态文学创作计划天水采风活动启动,一场为期三天的文学寻根与生态发现之旅,在秦岭西延的甘肃段徐徐展开。来自省内的20多名作家深入秦岭,开展生态主题实地走访。他们穿行于山林间,用脚步丈量青山,实地察看植被生长、生态保护现状,与当地村民、林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详细记录秦岭近年来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变化。
启动仪式:生态抒写的序章
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东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承载着“以文载道 以绿润心”的时代使命,既是一次“生态接力”,更是一次“文化赋能”。期待通过采风能催生一批有分量、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学作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触可感,让生态文学成为读懂甘肃生态治理的一扇重要窗口,为“美丽甘肃”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文学力量。
“希望此次参与采风的作家们沉心摒躁,以精品意识雕琢文本;要细致观察,勤于记录,积累鲜活的原始素材;要聚焦人物,凝魂聚气,使文章兼具精神内核与生机活力。”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在讲话中道出了对作家们的期望。
省生态环境督察专员李作斌则希望作家们坚持正确创作导向,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生动展现甘肃省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
“这次采风团成员的组成,我们充分考虑年龄以及大家的创作文体,既是老中青相结合,给年轻作家得以向老作家学习的机会,又有正处于当打之年的年轻作家,激发他们的创作力和积极性。”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王熠说道。
李官湾:生态治理的乡村样本
采风首站来到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这个曾经“靠山吃山”的普通村落,如今已成为展示“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鲜活窗口。
汽车沿着南山大景区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在参观完古木深植的南郭寺后,采风团一行抵达李官湾村口,站在村口观景台眺望秦岭深处,青黛色的远山令人向往。往村里走去,一排整齐的农家乐与民宿映入眼帘,这便是李官湾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走上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体现。从原来的城乡两隔,到现在的城乡深度融合,李官湾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商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道路两边樱花树落下金黄的树叶,这条融合了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宜居空间的生态廊道,既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沧桑巨变”的叙事蓝本。作家们在“南山书院”小憩喝茶,围坐畅谈,分享自己与天水的故事、与秦岭的缘分。
麦积山:人文与自然的交响
次日清晨,采风团一行前往被誉为“陇上林泉之冠”的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宝库,更是人文历史的殿堂。
清晨的麦积山云雾缭绕,远眺山中秋景红橙黄绿错落交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作家们沿悬空栈道拾级而上,近距离观赏不同时期的雕塑珍品。当目光触及第133窟“东方微笑”造像时,大家纷纷驻足赞叹——那流转的衣袂、温婉的神情,在岁月侵蚀中依旧灵动传神,仿佛跨越千年时光与观者深情对望。“小沙弥是中国塑像的巅峰之作,写活他麦积山就活了,我要竭尽全力讲好他的故事。”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汪渺说道。
这一刻,文学不再只是书桌上的构思,而是与石窟、林木、风声共呼吸的存在。正午的阳光从山顶洒下,照亮一尊佛面,那光线在岁月的尘埃中折射出温柔的金色。作家们停下脚步,仿佛在与古老的石壁对视,也在与千年的文明对话。省作协副主席包苞说:“一首诗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诗歌《麦积山》的创作,我之前一个人就来过两次麦积山,这次来的感触更深了。”
午后,采风团深入景色迷人的小陇山桃花沟景区。作家们在这里了解中国近代林学、林业杰出的开拓者梁希与小陇山森林的故事,深感他坚持摸实情、讲真话的精神,用务实和勇气为西北的土地留住了一片青山和一片丹心。
小陇山:生命共同体的赞歌
采风第三天,作家们向着更深处的秦岭腹地——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发。在龙门林场南沟森林经营管理所,保护区饲养员动情地讲述着与朱鹮的故事:“自2023年从陕西洋县成功引进20只朱鹮,到在我们团队呵护下,这两年共诞生16只天水籍朱鹮宝宝,为这里的山林注入新的生机。这是高海拔地区朱鹮保护的重大突破,既为甘肃朱鹮种群壮大带来希望,也为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基础。”青年作家成志达感慨着朱鹮的美丽,以及每只朱鹮背后凝聚着的保护工作者的心血:“这就是生态文学要书写的生命奇迹,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森林,更要为每一个生命守护好家园。”
朱鹮作为世界濒危鸟类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其在天水的种群扩繁与野化放归,不仅是高海拔地区濒危物种保护的关键实践,更标志着天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质水平,成为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名片”,这也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素材和灵感。
庆阳市作协名誉主席杨永康说:“这次采风,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水对一草一木和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关于作品,我琢磨着如何写出与天水深厚的自然地理、生态景观匹配的作品。”
下午,作家们参观了采风最后一站——伏羲庙。在古柏参天的庙宇内,他们沉思着伏羲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伏羲画八卦,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中华生态文化的源头。”省作协副主席妥清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第一次走进秦岭,我对它有了更加具体的感受和认识:秦岭是我国地理坐标上的分水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物种基因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秦岭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中华文明的龙脉,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滋养。”
巍巍秦岭,秋风浩荡。车子在秦岭的怀抱中穿行,窗外是连绵的温家岭美景,车内是作家们互相交谈的阵阵笑语。此次“秦岭浩荡”——第三届甘肃生态文学创作计划,作为甘肃生态文学精品工程的重要品牌,是继“黄河安澜”“祁连回响”生态文学创作计划后的又一力作。三天的采风虽然短暂,但活动圆满落幕,秦岭的雄浑壮美,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保护工作者的执着坚守,都在作家们心中激荡起创作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