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乡村行·看振兴】秦安县莲花镇:产业蝶变绘新景家乡沃土结硕果(图)
(2025/11/14 19:20:05)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从“靠天吃饭”的零散种植到“科技赋能”的规模化产业,从“丰产不丰收”的销售困境到“产销畅通”的市场格局,如今的秦安县莲花镇,不再是单一产业的“独角戏”,而是奏响了粮油稳基、瓜果飘香、药材提质、养殖兴旺、产销畅通的“交响曲”。从吴湾、好地村的粮油作物种植基地到仁义、冯沟村的白脆瓜大棚,从范墩、高楼村的中药材田到川子、阳湾村的中蜂养殖基地,从高标准、规模化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到联通四方的果蔬集散基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在莲花大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以“多点布局、集群发力”的态势,勾勒出一幅“一村一品、联村发展、多元共赢”的产业振兴崭新画卷。

  粮油作物种植:从“零散种”到“规模化”,稳粮增收底气足。

  “以前种庄稼东一块西一块,种啥全凭经验,遇上灾年就减产,一亩地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吴湾村种植户吴大叔的话,道出了莲花镇过去粮油种植面临的窘境。曾经,吴湾、好地等村的冬油菜、小麦、马铃薯种植分散无序,品种混杂,机械化水平低,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却收益微薄,不少土地甚至出现撂荒。

  如今,这片土地早已换了模样。莲花镇政府牵头整合碎片化土地,在好地梁区域,建成千亩优质粮油种植基地,种植冬油菜、冬小麦、马铃薯等粮油作物。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全程机械化耕作,实现了“连片种植、统一管理、规模经营”,让传统种植焕发了新生。“现在播种、打药、收割全是机器干活,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和技术指导,成熟后还订单收购,根本不愁卖!”吴大叔算了一笔账:过去冬小麦亩产不足500斤,现在可达800斤;土豆从前亩产3000斤,如今超5000斤,一亩地年收入比过去多2000余元。

  近年来,莲花镇将粮油作物种植与撂荒地复耕复种、农业托管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建成高标准粮油作物种植基地,不断筑牢全镇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的“压舱石”。

  白脆瓜种植:从“种不成”到“种得好”,小脆瓜变身“金果果”。

  走进莲花镇白脆瓜种植基地,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今年我们村的白脆瓜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冯沟村党总支书记冯耀红难掩喜悦之情。据他介绍,村里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白脆瓜种植,亩产量可达2000斤,棚均收入可达2万元。为拓宽销售渠道,村里不仅与周边商超、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还积极开展电商销售,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让白脆瓜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莲花镇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引领,立足全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生产、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原则,采取“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着力构建“示范一线、辐射一片、带动全镇”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联农带农机制。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在仁义村、冯沟村流转土地200亩,高标准建成2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成白脆瓜种植大棚203座。大力发展白脆瓜产业,全力稳增收、促振兴,全镇白脆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小瓜果真正变成了农户的“致富果”。

  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从“传统种”到“设施种”,产业升级提效能。

  今年,莲花镇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谋划下,在冯沟村和桑川村建设了莲花镇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园区建设共分两期:一期为占地46.49亩的设施大棚建设项目,二期为占地60余亩的设施大棚建设项目和占地20余亩的果蔬加工、交易车间建设项目。

  目前,园区一期建设已全面完成,17座高标准现代化设施大棚拔地而起、整齐排列。建成的17座果蔬大棚将用于扶持冯沟、姜寨、董湾、袁山等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村集体”的模式运营,主要发展草莓、白脆瓜、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特色果蔬。建成并投产后,预计每年为扶持村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为冯沟、桑川两村108户群众增加土地流转费收入2.79万元,吸纳当地劳动力60余人就近就业,年产优质果蔬300余吨,产值可达200余万元。

  莲花镇将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大棚将在这里扎根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药材种植:从“盲目种”到“科学种”,山间药材成“香饽饽”。

  “以前我们也种中药材,但没技术、没销路,种出来的黄芪、党参品质差,要么卖不上价,要么没人收,最后只能烂在手里。”莲花镇高楼村种植户胡大姐说起过去的经历,满是惋惜。曾经,高楼、范墩等村的中药材种植零散无序,缺乏专业指导,品种选择盲目,产业链条短,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针对过去农户种植中药材的困境,今年,莲花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争取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逐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

  如今,走进莲花镇高楼、范墩等村的田间地头,广袤的田野上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一片片中药材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目前,莲花镇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达11村550余亩,种植品种涵盖柴胡、板蓝根、冬花、当归、党参、黄芪等。产业路通,思路更通,田间地头蕴藏着无限机遇,特色产业凝聚着澎湃动力。绿意盎然的中药材,不仅承载着丰收的期待,更装点着乡村的景致。蓬勃发展的中药材特色种植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也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方”。

  特色养殖:从“散养户”到“产业化”,生态养殖促增收。

  莲花镇双庙村、阳湾村、川子村是莲花镇山区村,资源相对匮乏,但部分农户具有中蜂养殖经验,加之山区植物种类繁多,阳光充足,春夏秋三季多种野生植物交替开花,蜜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蜂资源优势。近年来,3村党支部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13.42万元,积极引进中华蜜蜂养殖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甜蜜路”。3村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和本村养殖户签订代养协议等多种方式,共养殖蜜蜂390余箱,年均可收获1800余斤蜂蜜,为村集体增收20万余元。

  如今,在川子村的山林间,一座座蜂箱有序排列,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现在养蜂讲科学,蜂蜜纯度高、口感好,一斤能卖80块钱,还供不应求!”莲花镇川子村党支部书记蔡恒恒介绍。川子村还通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让蜂蜜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农户增收,让“甜蜜事业”真正甜到农户心坎里。

  果蔬集散基地:从“卖难愁”到“销路通”,产销枢纽连四方。

  “以前摘完果蔬,要么自己拉到集市卖,耗时费力还卖不上价;要么等收购商上门,价格被压得很低,一年辛苦钱都打了折。”这是过去莲花镇农户卖农产品的普遍困境。曾经,莲花镇及周边没有规模化的产销对接平台,“散户卖难、收购商找难”问题突出,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损耗大。

  如今,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的莲花镇果蔬集散基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基地配备智能分拣中心、保鲜冷库、冷链物流车队和电商服务平台,整合了全镇的苹果、白脆瓜、蔬菜等产品,辐射秦安县、静宁县、庄浪县3县7镇,成为区域性农产品交易枢纽。

  莲花镇果蔬集散基地的建成,使得全镇果蔬产业“专业合作社果品种植基地为核心+冷藏保鲜为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出助农增收效应。“果蔬集散基地已经满足了周边很多果农客商的需求,周边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就业,非常适合那些需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而无法出外打工的人,给他们带来收入。”莲花镇莲花村党总支书记靳臾踰介绍道,“从前年开始,镇里的果蔬集散基地开始招收工人,村民农忙时可看顾自家田地,农闲时便可来此干活挣钱,挣钱和顾家两不耽误。”

  “现在把货送到集散基地,分拣、包装、发货全在这里搞定,价格还比自己卖高20%!”刚卖完苹果的袁山村果农梁大哥喜笑颜开地说。目前,莲花镇的果蔬产品已通过果蔬集散基地销往我国多个省份,甚至远渡重洋至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真正实现了农户、收购商、市场多方共赢。

  从昔日的“单一产业、各自为战”到如今的“多元布局、集群发展”,莲花镇的产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粮油基地筑牢民生根基,特色种植点亮致富路,养殖产业奏响增收曲,集散基地联通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莲花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正以其蓬勃的产业活力,讲述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故事,阔步迈向更加富裕、更加美丽的未来。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AI主播狂飙“雷语”,为 视频 | 麓宸·云界新奢实景样板间 羲皇故里酒!准备办宴席的家人们 天水在线视频 |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 天水在线视频 | 五道街唱响《我爱 天水在线古装传奇剧《天水的苹果 张尕怂献唱《麦垛下的故乡》 天水在线无人机悬挂国旗在天水上 喜迎国庆 ,五道街唱响《保卫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