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奋进清水“十四五”答卷】清水县:多点开花强根基融合发展促振兴
(2025/11/14 22:32:43)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清晨的清水县郭川镇宋川村苹果基地里,苹果堆成了小山,上面泛着一层金光,农户们穿梭其间,熟练地挑选着优质果品,每一张脸庞都映着丰收的喜悦。“这些年镇上全力发展苹果产业,每年丰收的场景从七月份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份,群众收入也在逐年提升,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宋存虎朴实的话语,正是清水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惠泽民生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以来,清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体系为核心,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建美宜居乡村、提升治理效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一幅“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清水大地生动绘就。

  产业“多点开花”,发展根基更稳固

  初冬的泰山庙塬小麦育种试验示范基地,麦苗青青,生机盎然。这里是“兰天”系列小麦品种的摇篮,2022年,兰天36号创下亩产714.3公斤的全国旱地小麦高产纪录。“我们依托院地合作,聚焦种业创新,已育成99个适合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年推广面积超300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清水力量。”基地负责人鲁清林介绍。

  “十四五”期间,清水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2024年达到19.52万吨。1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年产良种超2.6万吨,“兰天”系列在全国推广面积突破1.5亿亩。

  在稳粮保供的基础上,清水县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多点开花”。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处、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个,种植规模达2000万棒,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8400余户群众参与发展。汉麻产业声名鹊起,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10处,种植面积5万亩,引进龙头企业建设麻纤维提取加工厂,推动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升级。干鲜果园面积达48万亩,“清水半夏”入选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榜,金集镇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2024年一产增加值达17.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59元,较“十三五”末显著增长。

  链条“融合延伸”,发展动能更强劲

  走进刘峡村汉麻麻纤维提取加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将汉麻原料加工成高品质麻纤维和生物质燃料颗粒。“两条现代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日加工原材料30吨,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就业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企业生产负责人周亚说。

  “十四五”以来,清水县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先后引进众兴菌业、甘肃盛裕达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投资4亿元的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投资1.2亿元的木耳肽精深加工、投资7800万元的汉麻脱胶梳理加工等项目相继落地或投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将农民牢牢嵌入产业链条,共享发展红利。秦亭镇探索的“炕头经济”,让120余名妇女、老人通过麻鞋制作人均月增收2100元左右。

  文旅农康融合成为新增长极。非子牧场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秦文化,打造“文化+体验”旅游体系,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骑马服务等,年均增收5万元。依托“青山绿水·只此清水”品牌,北山生态景区、温泉大景区等核心引擎作用凸显,构建起“一核三带四区”发展格局。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74.03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3.16亿元。中医养生、生态疗养、温泉康养等业态蓬勃发展,53家“治未病中医养生馆”和70余种康养产品,让康养产业成为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

  乡村“内外兼修”,宜居底色更鲜明

  白沙镇赵沟村,白墙黛瓦,庭院整洁,污水处理站悄然运转,村道两旁绿树成荫。“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设施全了,住着更舒心!”村民赵大爷感慨道。

  清水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思路,整合资金28.72亿元,打造了牛头河流域、白驼河流域等6条乡村建设示范片带,建成省、市、县级示范村127个、和美乡村11个。完成厕所改造4.6万户,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效运行,成功创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修产业路243公里,建成农业冷链物流设施18座,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快递进村、农村电商服务覆盖率均达100%。自然村通硬化路、自来水、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41%。

  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健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创新推行“主题党日+文明实践”“进门式”纠纷化解等模式,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9.6%以上。深化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红九条”、婚事“1+5”等做法在全省推广,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绿色“筑基赋能”,发展路径更可持续

  “冬寒料峭采花忙,朵朵金蕊蕴药香。”清水县陇东镇,群山之间的款冬花种植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村民循着时令弯腰采挖,将带着泥土气息的花蕾小心翼翼装入竹筐,这株“花叶不相见”的道地药材,正成为乡亲们冬日里的“致富花”。“我们带动当地群众学会种植技术,确保本地农户人人懂药材、户户种药材、家家能致富。”荣旺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展荣说。

  从荒山荒坡到“药材银行”,款冬花、淫羊藿等多个道地中药产业的发展是清水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十四五”以来,清水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指标持续优化。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牛头河水质连续五年达Ⅲ类标准。

  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村村万树·绿满清水”行动深入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各类造林超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1.5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98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清水县先后荣获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清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爱民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黄河上游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县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聚焦‘一县三区一高地’定位,深化文旅农康融合,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清水县,特色产业星罗棋布,融合动能澎湃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绿色底蕴愈发深厚。多点开花的产业根基与融合发展的振兴路径,正协同奏响清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华美乐章。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AI主播狂飙“雷语”,为 视频 | 麓宸·云界新奢实景样板间 羲皇故里酒!准备办宴席的家人们 天水在线视频 |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 天水在线视频 | 五道街唱响《我爱 天水在线古装传奇剧《天水的苹果 张尕怂献唱《麦垛下的故乡》 天水在线无人机悬挂国旗在天水上 喜迎国庆 ,五道街唱响《保卫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