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千古存(上篇)
——历代咏颂卦台山 伏羲庙诗词摭谈之一

诞生于天水的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伏羲、女娲的丰功伟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他们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文学尤其是诗词歌赋,对伏羲的颂扬尤为卓著。
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屈原在《天问》里第一次提到女娲为起点,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里第一次具体描述伏羲、女娲的形体和黄帝的威仪为发轫,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创作,多频次讴歌和赞颂了伏羲、女娲等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自商周开始,神州大地陆续衍生了祭祀伏羲、女娲的群众庙会和其他祭拜活动。星转斗移,商周以降,随着伏羲文化影响的渐次扩大,也慢慢地出现了专门供奉和祭祀伏羲等的庙宇。这些庙宇,或威严肃穆,或宁静平和,已然成为崇祀伏羲和缅怀伏羲的圣地,同时也吸引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吟咏。这些诗歌紧扣民间祭祀,将伏羲功绩与品德融入诗文,表达了对伏羲的敬仰与崇拜,让伏羲精神的传世孤光烛照后昆。
天水作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最早筹建伏羲庙是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位置就在三阳川的卦台山上。公元1190年至1196年,金章宗明昌年间,官方开始在卦台山创修伏羲庙。公元1483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秦州知州傅鼐在州城西关创建了太昊宫(今天水伏羲庙)。自从三阳川伏羲庙和秦州城区西关伏羲庙相继创建后,伏羲庙既成为崇拜伏羲的圣地,也成为官方祭祀的中心,从而吸引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吟咏,于是就陆续产生了大量咏叹伏羲庙的诗词。作为一类特殊的咏史诗,不仅抒发了对伏羲的颂扬和追忆,也反映了民间祭祀盛况与习俗,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伏羲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地位和影响力的变迁。
卦台山伏羲庙,建于麦积区渭南镇境内卦台山山巅,是具有伏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与卦台山“神似八卦”的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在咏颂卦台山、伏羲庙的诗词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笔下的卦台山与伏羲庙常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他们普遍认为“灵山出圣人”。正因如此,在创作咏颂卦台山、伏羲庙的诗词时,诗人们大多擅爱从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落笔,继而引向伏羲的光辉事迹,并同当下现实相结合,最终落脚到个体情感的抒发。
明代傅鼐的七律《伏羲卦台》,是笔者搜集到的最早吟咏卦台山的诗词:
天下名山第一台,乘闲眺望好怀开。
蜂腰鹤膝由天造,人首蛇身世间来。
不有龙图奇偶迹,即知凤阙帝王材。
自从太昊登龙后,常有文光烛上台。
傅鼐,山西恒山人。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进士,后任职秦州。在任期间,重修完备文庙学宫和门尚书祠堂。
傅鼐的《伏羲卦台》首句“天下名山第一台”,将卦台山置于中华文明的地理与精神双坐标原点,赞美了卦台山作为伏羲文化“第一山”的重要地位。因为伏羲在此处画出了八卦,叩开了中华文明的大门。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先期考察了全国的山川地理,又用最先进的仪器对画卦台周围的山形水势进行仔细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卦台山是“华夏第一山”,故诗人傅鼐将卦台山尊为“第一台”是十分中肯的。站在卦台山巅,诗人极目远眺,开怀纵吟,逸兴遄飞,故有“乘闲眺望好怀开”之句。
卦台山是三阳川境内南边南寿岭之首,为南寿岭分离向北的一龙形山脊,尾细而依连南寿岭,头阔而高企,并紧贴渭水。“蜂腰鹤膝由天造”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卦台山的地形特征,颔联第四句“人首蛇身世间来”,则描绘了伏羲、女娲的具象。在汉代,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基本定型为人首蛇身,手执规矩、日月等对称构图的模式。蛇尾交缠则寓意阴阳结合,创造人类。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双尾交缠的图案,广泛出现于中国汉代墓室和祠堂中,寄托了古人对子嗣延绵、生命不息的美好期望。人首蛇身,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伏羲、女娲创造灿烂的“人祖文化”,创造婚育文明,点燃中华文明薪火的标记。在此句中,“人首蛇身”不再是神秘的图腾符号,而是文明初创期“人神同形”的具象化表达。两句通过“天造”与“世间”的对照,构建起“自然神性——人文始祖”的逻辑链条,揭示出伏羲神话的本质: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超越。
诗意提升的颈联,同样赞美了伏羲的创世伟业。“龙图奇偶”化用“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代指伏羲所创的八卦数理体系——奇数为阳(乾),偶数为阴(坤),奇偶相荡而成万象。诗人以“不有……即知……”的假设句式,强调八卦智慧是帝王治国的根基:若无伏羲的“奇偶迹”,便无后世王朝的“帝王材”。
尾联以浪漫想象收束全诗。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后来创立了以蛇身为基础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这正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体现。伏羲既是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始祖,又是古籍记载最早的帝王,是百姓心目中的真龙天子,故有“太昊登龙”说。“文光烛台”则将抽象的文明精神转化为具象的视觉意象:自伏羲演绎八卦后,卦台山始终被智慧之光笼罩。“常有”一词,说明其永恒性。
傅鼐的《伏羲卦台》全诗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于“大跨度的意象拼贴”:将地理术语(蜂腰鹤膝)、神话符号(人首蛇身)、政治隐喻(凤阙帝王)、自然现象(文光烛台)熔于一炉,在卦台山的山水形胜中挖掘文明基因,在伏羲的神话传说里解码人文哲学。短短数语,让卦台山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让八卦符号成为历久弥新的智慧密码。
明代张潜的《伏羲卦台》,是非常精妙的一首描述卦台山的诗:
高台龙云远,遗迹只荒林。
俯仰观天地,徘徊慨古今。
机缄两画露,橐籥几人寻。
后圣如还作,相传万代心!
张潜,字用昭,号东谷,今秦安县陇城镇部阁堂村人,张锦之子。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登弘治丙辰进士第,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丁艰服除改礼部郎中。后提任直隶广平府知府,随后又迁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
张潜的这首五律《伏羲卦台》,以深邃的哲思与对文化传承的殷切寄望,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景,引领人们于古迹与历史的交织中探寻文明脉络。
首联诗人以所见卦台山的景致入手,一山兀然崛起,苍岑险峻,形如龙首,云蒸霞蔚。在古诗词中,“龙云”常被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这里则象征着伏羲的崇高与神秘。登台徜徉,但见林木葳蕤、荒草芊芊。历史的遗迹,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苍凉而孤寂。
接着笔锋一转,诗人登高眺望,仰望星辰,目视山川,渭水回旋,朝晖夕映,观摩整个卦台山和三阳川的地形地貌后,诗人不禁发出无限的感喟。颔联“俯仰观天地,徘徊慨古今”,通过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颈联“机缄两画露,橐籥几人寻”,道出了伏羲画卦开天辟地的伟大意义。天地的运行、河川的造化、文明的本源、宇宙的奥秘等,都蕴含在八卦之中。“机缄”指机关开闭,谓之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力量。亦指气数,气运;还指隐藏,静止;犹机械;犹关键,指事物变化的要紧之处。橐籥,亦作橐爚,指的是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喻指造化,大自然,还喻指本源。在这里,则指事物的本源。
尾联“后圣如还作,相传万代心”,是全诗的升华。勉励后昆继志绳武,传承伏羲文化的精神。
整首诗夹叙夹议,融义理于叙事当中。诗人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古今之思、文化之叹与传承之望融为一体。拜读此诗,让人瞬间觉得卦台山虽不高,却因伏羲的足迹而显得巍峨;先祖的遗存虽然模糊,却因文化的积淀而显得厚重。站在山巅,仿佛能听见远古的风声,带着伏羲的智慧与启示,穿越时空,叩击着后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