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挑战天水
——访天水市市长李文卿

(配图:天水在线)
6月的天水,在经历了“5·12”大地震强烈波及之后,进入了全面灾后重建阶段。天水是甘肃省除陇南之外受灾最严重的城市,地震灾害和灾后重建给天水市政府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天水市政府将如何开展灾后重建,给350万天水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天水市市长李文卿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李文卿市长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多次余震波及全市五县两区,广大居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地震灾害是建国以来天水遭遇的震级最强、范围最大、危害程度最广的一次。截至目前,已造成全市49.53万户、203.29万人受灾,10人死亡,161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7.53亿元”,李文卿市长说:“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市去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

李文卿告诉记者,为及时准确掌握灾害损失,天水市抽调了57名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会同省上专家组,组成工业建设与校舍工程组、市政公用设施组、公共建筑组等6个评估鉴定组,对受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学校、办公用房、住宅楼和古民居院落、在建项目、使用项目等按照轻微受损、受损较重、结构严重损坏3个层次进行了鉴定评估。截至6月12日,共评估鉴定各类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903项,面积244万平方米,为做好受灾群众安置、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这次地震中,天水市城乡中小学校受灾最为严重。有相当一批学校的教室、教学楼、师生宿舍、围墙出现了倒塌开裂,楼体、地基塌陷等现象,部分教学楼成了危楼,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一度中断。恰逢高考和中考,学生面临考试压力增大,教学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全力以赴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恢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保证考试的顺利开展”,李文卿说。据记者了解,天水市多策并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通过分散、输转等办法,向受灾学校分发帐篷、彩条布、石棉瓦等,搭建了帐篷教室1077顶,腾出9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学校临时教学点,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在较短时间得到恢复。同时,对全市高考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确保了高考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天水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加艰巨”,李文卿说,“教学设施、城乡卫生设施严重受创,下一阶段的恢复性工作形势严峻;交通、水利设施潜在隐患也逐步加大,排查治理维修难度较大;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避险防控工作任务艰巨;居民房屋损毁面宽,恢复重建工程极大,部分受灾群众生活困难,帮扶救助压力较重;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三夏’大忙在即,劳动力严重缺乏;救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调度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天水市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安排部署认真研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手抓恢复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
李文卿市长说,目前天水市要一手抓恢复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天水市抗震救灾工作已由抢险应急转入到安置群众生活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是天水市委、市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重大任务,也是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严峻考验。下一步,天水市将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秩序、开展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天水市已经制定下发了有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方案,确定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我们首先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妥善安排好灾区五保户、低保户和因灾造成的“三无户”、“三孤”人员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暂时有住处,有地方看病。特别是做好重灾户人员的口粮、补助金和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决不能使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出现问题。

李文卿告诉记者,搞好灾后建设规划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要优先恢复建设居民群众的住房,把灾民住房建设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建设、整村推进和生态移民等工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灾民的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要抓好当前的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广大农民抢收抢种和防汛抗旱,保障“三夏”农资供应,确保农业在大灾之年不减产。要抓好工业企业的改制改组和生产经营,引导企业特别是受灾企业克服困难,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和进度,有关部门要认真协调解决好煤、油、运紧张的问题,确保工业经济指标任务的完成。要抓好旅游经济的恢复发展,各县区和旅游部门要加大外宣力度,多渠道组织海内外客源,改进旅游接待服务,确保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切实排除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抢抓当前的发展机遇,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对今年确定的42个重点项目和14件惠民实事,要加强协调,加快实施,确保完成任务。要抓好商贸流通工作,积极组织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监管,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要加大对重点工作推进的力度,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全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李文卿说,为了搞好灾后重建,我们要求各县、区要坚持厉行节约,千方百计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在组织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支持的基础上,广开融资渠道,采取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全市上下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市委、市政府决定公用经费压缩5%,购车费、出国经费从6月1日实行零支出,严格控制庆典、展览,禁止各种形式的评比和达标活动,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整合和调整支出的各项经费预算资金全部用于实施最急需、最紧迫的恢复建设项目。坚决贯彻执行省上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通知精神,对监督检查的14项重点内容,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力度,开展监督检查,对资金使用和救灾物资的发放一定要公开透明,不得截留挪用,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严肃处理,确保每一笔资金和物资的安全有效使用。

据记者了解,天水市在遭受严重地震灾害,全市人民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的同时,还全力支援了重灾区陇南市。天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抓总,援助陇南灾区天水物资储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抽调专人组建办公室,组成了由军人、干部和群众组成的850人的转运队伍,24小时开展转运工作,及时把中央、各省市及天水市自筹的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转运到了陇南、甘南等重灾区。从5月14日至6月12日,天水市已累计转运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天津、内蒙古等13省市区和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六国运抵天水的救灾物资26大类27840吨,其中汽车运送3864车次,空运284架次,日平均转运救灾物资达928吨。调用驻军部队、民兵、预备役官兵8780人次,民工2875人次。调用地方车辆2136台次,部队车辆48台次。主动收治陇南伤员15名,并派出市四大班子领导、医疗小分队3支9人赴陇南灾区一线,送去救灾资金20万元,救治灾区重伤员169人,开展手术19例,保障了陇南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在问到天水市是否还会继续这样做时,李文卿市长笑答:“我们是立足全国、全省救灾大局,树立抗震救灾工作“一盘棋”的思想,把支援陇南灾区作为抗震救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自然要全面发动,全力支持。目前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更多支援陇南等重灾区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天水,物资转运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天水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物资转运工作,真正发挥好天水支援陇南灾区物资中转基地和抗震救灾‘大后方’的作用!”

整村搬迁,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