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额彩礼、婚丧铺张等民生痛点,清水县以“一限三诺三覆盖三严禁四带头两处理”机制破题,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硬约束”,“低彩礼”“零彩礼”典型案例宣传,让“幸福高于彩礼”的理念深入人心,“负担降下去,幸福感才能提起来。”
彩礼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高额彩礼一度成为群众账本里的“天价”开销。如今再翻新账本,王河镇的汪老汉心情很感动,儿子结婚,5.8万元彩礼,其中3万元用于添置生活必需品,剩余的作为新人的小家庭启动金,“婚姻不是买卖,幸福无需标价,新时代青年应该追求精神契合而非物质攀比。”这对新人的选择在村头巷尾传为美谈。
这样的账本在清水县260个村子里悄然改写。陇东镇探索出“硬约束+软引导”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硬十条”“红黑榜”等举措,推动婚俗改革落地见效。作为“硬十条”首批践行者刘红红坦言:“政策出台后我们积极响应,婚事只收6万元彩礼。考虑到孩子刚工作买了房,我们又把钱返还。现在他们日子安稳,我们放心。”

乡野舞台上的文明转场
松树镇街头,美妙的旋律撩拨耳尖:“世俗的秤杆上,彩礼清单列着荒惶的价码……莫让旧俗困住新人的翅膀……”歌唱的志愿小分队,自编的《爱的力量》里,藏着彩礼从“天价”到“低价”的真事。村民李先生的婚礼没有豪车轰鸣,没有礼单炫目,农家小院里,金黄的麦穗铺就爱情红毯,当新人捧起一抔黄土撒向婚房墙角时,围观村民感慨:“婚姻的账本算的是真心,幸福的天平称的是情分。”
转场白驼镇的廊亭里,乘凉的小媳妇哼着新编的《新风满春山》:“陈规陋习随风散,文明新风入诗篇……”这调子原是《上春山》的爬山调,镇干部填了新词,现在成了广播里的热播曲目,响彻十里八村,文明新风正在吹入寻常百姓家。

村口老槐下的治理密码
贾川乡梅江村的老槐树下,红白理事会正商量事,桌上摆着“红白六条”村规:红事八大碗、白事一碗菜。今年带头简办女子婚礼的黄银仑掰着指头说:“彩礼要了4万多元,婚车4辆,婚宴8桌,简简单单省心省事。”这样的婚礼虽然简单却极具人情味。
隔壁红堡镇的“新风管家”们更忙,红白理事成员、乡贤揣着“红堡人说事+”的记录本,奔走在“说政策、说纠纷、说发展”议事平台间,村民王女士嫁女时主动摒弃高额彩礼,成功带动周边5户家庭效仿的事迹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村民张大爷感慨道“过去红白事攀比严重,现在有‘管家队’把关,既省钱又省心!”。

山乡巨变中的文明刻度
土门镇梁山村的文化墙上,“积分兑换榜”刚更新,上榜的梁保祥家,因简办婚礼获50积分换了电饭煲,邻居们路过都要瞅两眼。村里老人感慨:“过去做好事是‘面子光’,现在积的是‘里子分’,大家争着当‘道德富翁’”。
用文明的筹码回馈爱情的甜蜜这样的故事将会持续。金集镇连珠村一场没有沉重彩礼、没有豪华车队的婚礼,受到了大家的祝福,婚后,这对“思想先进”的年轻人得到村委会积极为他们联系的务工单位,引起了群众广泛讨论,认为“既体面又实际”“过去比彩礼,现在比过日子,这样生活才有奔头。”

晨色里,牛头河波光粼粼。各乡镇公众号里的“抵制高额彩礼典型案例”又成了今天的“头版头条”,步道上散步的长者驻足讨论:“钱要花在好日子的根上,就像河水要往田地里流,才养人。”这场从彩礼账本开始的变革,正像牛头河的浪花,一点点漫过乡土的田垄,滋养出文明的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