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思路,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增动能,着力补齐设施短板夯基础,注重保护乡村风貌靓颜值,全面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奋力打造富有特色、宜居宜业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抓推动强保障,把稳责任落实“定盘星”。一是高位推动抓落实。成立乡村建设专责组,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工作联席会议等会议,研究制定清水县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延链补链为支点,不断增强和美乡村建设支撑后劲,全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二是专班联动聚合力。坚持将和美乡村建设与产业培育、安全饮水、卫生健康等工作一体推进落实,强力推行“一月一调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工作机制,构建起县乡村同向发力、多个专班专责组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加大投入强保障。探索推进“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模式,不断强化投入保障力度,引导资金、要素、力量等向乡村建设领域聚集,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5亿元,有力确保和美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注重规划引领,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一是明确建设优先序。按照乡村建设标准要求,经摸底筛选和审定审核,共确定发展类村庄129个,乡村建设重点村17个,按照应编尽编原则,将产业布局作为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优先规划。二是做好村庄规划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原则,统筹土地利用、资源禀赋、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要素,因地制宜,以产业定位,做到“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村庄发展目标,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123个。三是精准编制项目库。紧盯村庄规划和短板弱项精准谋划建设项目,着力健全产业发展链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挥特色产业赋能优势,增强特色产业引擎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延伸产业链条,培植强农富农“动力源”。一是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健全完善“以奖代补”“以效定补”激励措施和“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合作社、农户参与产业发展,6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累计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种植冬小麦良种繁育15万亩,建成小麦良种烘干仓储中心5个;年均种植中药材、蔬菜、汉麻、小杂粮等特色产业38万亩,引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二是创新打造村级农业产业园。按照“大园联小园”的思路,建成村级农业产业园65个,培育形成奶油草莓、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鲜明的村域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累计创建“三品一标”27个、“甘味”品牌6个,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深入推动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按照创建西北地区文旅农康融合发展先行区的总体部署,出台《清水县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农业特色、生态优势、康养资源,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理念,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增强和美乡村建设后劲。打造提升永清苏屲村、白沙温泉村等5个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将乡村旅游作为带动乡村资源发生转变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群众走好旅游路、吃上旅游饭。
四、突出示范带动,打造乡村建设“样板间”。一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引领行动。以乡村建设示范带为牵引,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内容,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因村施策建成产业融合、文旅赋能、特色保护等不同类别的示范村,打造形成6条乡村建设示范片带。二是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市场化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门前三包”等工作机制,建设36座村级污水处理站,敷设污水管网338公里。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尊重群众历史形成的居住现状和习惯,完成户厕改造4.3万户,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54%。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发展以栽花种竹、移栽乡土果树、建设小菜园等为主体的小微产业,丰富产业体系,凸显“小农”经济特色,焕发“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古朴特质的内在美。三是稳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补短板行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强校+弱校”“城镇+乡村”帮带机制,抓好乡村教育培训和校园安全管理,切实办好群众家门口“小而精”“小而优”的优质学校。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医一户”对口帮扶行动,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做好村级互助式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点建成投运,积极组织开展“假期托管班”,用心用情解决农村“一老一小”问题。
五、塑形铸魂并举,打好乡村治理“组合拳”。一是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076件,白沙镇、黄门镇分别被命名为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基层单位和通报表扬单位,“进门式”纠纷化解、红黄蓝“三色预警”星级管理机制,分别被中央和省委政法委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二是以文明实践涵养新风正气。依托建成的3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1183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评国家级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21个,全县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83.97%。三是以理念创新赋能治理效能。结合文化底蕴、产业特色、乡风民风等村情实际,总结完善党建联盟引领型、村民议事参与型等8种乡村治理模式,充分挖掘金集镇城科村“红九条”、贾川乡梅江村大槐树讲坛、草川铺镇磨儿村“三类”人才引领治理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切实以“绣花功夫”打通“神经末梢”,走出了一条具有清水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