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透雨过后,张家川县恭门镇天河村空气里飘着泥土的清香。农家小院炊烟袅袅升起,天平铁路上列车呼啸而过。此时的天河村,洋芋花、胡麻花竞相绽放,金灿灿的麦田随风翻涌,玉米苗在雨水滋养下拔节生长,合作社大棚里的辣椒也迎来了采摘期。这里不仅是丰收的沃土,更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跑马场马蹄翻飞,渔乐休闲度假村水波荡漾,卡丁车野营地欢声笑语不断。暮色降临,晚霞染红蔷薇,老人们悠闲散步,孩子们嬉笑玩耍,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天河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业,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基层治理答卷。

把群众冷暖挂心间,架起党群“连心桥”
“有这样的党组织帮衬,我们老百姓心里特别踏实!”说起村里的党员干部,天河村五组村民李建周满是感激。他在村口经营着快递代收点,腿脚有些不便。村里的党员干部经常到他家走访,关心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这些生活琐事。了解到他行动不便,村干部积极联系残联,为他家进行无障碍改造。如今,浴室里装上了扶手、配备了沐浴椅,生活方便多了。

李建周感慨地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全是泥,老百姓出来也没办法走。现在好了,路全硬化了,还装上了路灯,污水管网改造后,再也没有臭味了。村里到处都是小公园、绿化带,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散步聊天,日子越过越舒心!”

关怀特殊群体,传递温暖“零距离”
独居老人、特困供养人员是天河村党支部最牵挂的人。村里结合“四百行动”,党员干部定期上门走访,帮着打扫卫生、整理被褥、清理杂物。“困难群众就是我们的家人,每次去都要仔细问问缺不缺吃穿,慢性病药够不够,身体有没有不舒服。一句问候、一次帮扶,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实在的温暖,也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责任。”党员干部付娅娟说。

五旬独居老人李建国精神残疾,是村里的特困供养人员。党支部的干部们几乎每天都会去他家看看,送些做好的饭菜,添置生活用品,有时还会带他到家里吃饭,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急群众之所急,守护百姓“幸福田”
今年三月气候干旱,小麦、玉米面临减产风险。天河村党支部迅速组建抗旱专班,调配水泵,党员带头轮班灌溉,带领群众开展抗旱自救,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喝饱水”。

村党支部副书记邵强强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投身家乡建设。他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最近野猪频繁出没,我们就联系护农队,日夜在田间巡查驱赶,用‘土办法’守护群众的‘金饭碗’。只要我们多跑腿、多操心,群众就能少些难处、多些安心。”
拓宽致富路,鼓起村民“钱袋子”
天河村的11座温室大棚是村民的“聚宝盆”。大棚里种着辣椒、豆角等时鲜蔬菜,以合作社形式承包经营,每年都能为村民分红。辣椒成熟时节,周边菜贩纷纷前来预定。村党支部书记苏月玲经常到大棚帮忙,看着工人们忙着采摘又大又光滑的辣椒,她满心欢喜。这些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农忙时按日结算工资,每天能挣100多元。“村里的妇女们都盼着合作社能一直办下去,这样大家就能在家门口挣钱,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苏月玲说。

忙完大棚的事,苏月玲又赶到天水裕林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蛋鸡养殖基地谈合作。现代化鸡舍里,3万只海兰褐蛋鸡正值产蛋高峰期,产蛋率高达97%,日产鸡蛋913盘。

从保障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从制定《村规民约》整治陈规陋习,到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天河村党支部一步一个脚印,强化组织管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坚强战斗堡垒。

展望未来,天河村党支部将继续紧跟政策步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挖掘更多发展潜力,向着实现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努力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