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春龙/兰州报道
“在媒体上解决一个问题,比在办公室解决一个问题效果大得多”
兰州市众多干部提到市委书记陈宝生,都会很钦佩地说到一点:他讲话很少用稿子,即便是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全市干部大会上,而且讲的话非常务实、条理清楚。可以佐证的是,当地媒体转发他的讲话时,后面都注有“根据录音整理”。
在他并不宽大的办公室里,陈宝生上任兰州市委书记以来第一次就兰州系列腐败案和实施了近一年的“治庸计划”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想问啥就问啥,没有禁区。”这是陈宝生面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时的第一句话。
我需要一种载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在2004年11月29日被任命为市委书记的,“治庸计划”的提出是在当年12月的全市人才会议上,也就是说,你上任刚几天,就提出这样一个整肃兰州官场的强力措施。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陈宝生:上任当天,我就开始工作,到各县区各部门去调研,请教了一些老同志。在十多天的基层调研中,我受到一个很大的震撼。经过2004年的特殊时期,全市的干部群众都希望尽快让兰州的各项工作进入正轨。而呈现在我面前的是,相当一部分干部该办的事不办,相当一部分干部不敢干,更不用说有些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变通的事情。大家知道市里的领导班子正在调整,都在等,看新的领导班子怎么干,概括起来就是,等待,观望,心有余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需要一种载体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上任时,省委书记给我谈话时讲到的要求就包括了怎样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加快发展。按传统的工作方法,新领导上任,都会抛出一个宏观性的发展规划或思路,但这种方法治不了兰州当时的病。兰州的当务之急是让大家赶快干起事来,所以我觉得需要搞这么一个计划,治庸计划,来解决无所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大家都知道,你上任前兰州刚刚发生了系列腐败案,多名高官落马,你上任后,是否也感觉到了这一系列腐败案件的查处,给兰州官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刚才你说的一些干部“心有余悸”是不是指这方面的?
陈宝生:是呀。2004年中纪委查处了兰州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对兰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长期来看,帮助我们搞了一次大扫除,从短期看,震慑了一批可能有腐败行为的人、搞不正之风的人。而带来的短期影响是,一些干部包括被震慑的人,在工作中开始缩手缩脚,不敢作为了,该办的事不敢办了。怎么样让广大干部群众振作起来,让有这些错误认识的干部继续好好工作,这是我上任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我刚才讲到的“治庸计划”出台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希望尽快地振奋起来。我没想到提出来之后,干部支持,老百姓拥护。
《瞭望东方周刊》:你上任后不久,曾有一个媒体的言论文章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说你在履新大会上总结兰州的系列腐败案时,称这是“班子的不团结造成的”。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兰州系列腐败案一个重要的起因就是原市长对当时在任的市委书记的举报。如果加上这个背景,你的这句话是不是会让大家感到很不理解?
陈宝生:我看到前几天北京某媒体搞了个2005年十大假新闻评选,可惜的是这个报道没有入选,我想,应该把这个报道也加进去。这完全是造谣,我在履新大会上的讲话,《兰州日报》、《兰州晚报》都一字不差地转载了,我当时讲的原话是,我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班子的团结,维护我们班子的团结,团结出干部、出生产力,也出政绩。没想到,个别很不负责任的作者和媒体,以此推论,说我讲团结,就是在说以前的班子不团结,而且认为原来的书记、市长被查处是因为不团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媒体的堕落。
因为兰州当时的情况,我根本没时间去考虑这个事情,我也不想和这些媒体去计较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