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丝绸古道,有一块酷似江南水乡,又素有“牡丹之乡”、“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等诸多美称的美丽土地。她雄居陇上,傲立高原,自古被冠以“丝绸之路重镇”、“唐蕃古道要冲”、“茶马互市之地”,商贸流通极为活跃,民间贸易源远流长。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10多个民族,尽管各民族语言、风俗不尽相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颇具特色的现代文明。这就是被称为“西部温州”、西北“旱码头”的陇右古城———临夏市。
临夏市古称枹罕、河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总面积88.5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现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总人口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8.4%,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1.4%。临夏市是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确定的“全国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验区”,省政府批准建立的民族经济开发区,是第一批全国县级卫生城市,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市、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市、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市)等称号。
近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该市历史上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几年。2006年,全市完成市内生产总值16.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5.6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2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19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53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8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为该市“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建设结硕果按照把临夏市建成甘肃省西南部中心城市的定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东区开发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2007年组织实施100万元以上的项目68个,计划总投资12.8亿元。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开发,以项目促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该市确定以旧城区和城东区“两区”、旧城区红园广场和新城区中心广场“两场”、大夏河和洪水河“两河”、南北“两山”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重点,旧城区抓改造开发,城东区抓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先后建成了北滨河中路、北滨河东路、环东二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对全市14条主街道和413条小街巷的路灯进行了改造;采取政府投资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式,硬化城市小街巷,硬化率达100%;加快村镇道路建设步伐,村社通达率100%;今年又对红园路、环城北路等多条市区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建成了日供水4万吨的城
区给水扩建工程和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并已基本建成了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的垃圾处理工程。
在旧城改造中,市上通过政府抓规划、搞好协调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依靠民间资金大搞小区开发建设,民营资本成为旧城改造的主力军,先后建成了新华、天丰、宝源、乐民等一大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实施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工程,各种负荷电路遍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电炊化。加大了通讯信息建设,全市每百人中拥有电话61部,互联网用户2.34万户,所有行政村实现了电视、电话、广播村村通。
临夏市城东新区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牞是集商贸、生活居住、体育娱乐、办公科研等四位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和综合新城区。城东区开发根据项目规划突出了框架构建,围绕“一心、一带、两轴、五片区”功能设置,全面加快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合理布局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至目前,投资8529万元的北滨河东路、城东二路已建成通车,区内现已形成了主干道基本路网,配套了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投资2800万元的中心绿地已建成交付使用,市统办大楼、金泰商务中心、盛达住宅小区、州市公检法办公楼等项目正积极建设之中。在实施好在建项目为基础上,市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将房地产开发项目、州市机关单位办公楼、招商引资项目向城东区集中,鼓励和引导旧城区部分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计划今后五至十年内,将在城东区建成13万平方米的生活区、4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区、13万平方米的行政中心区,努力把城东区建设成功能布局合理完善、配套设施基本齐全,与旧城区贯通互补的综合新城区。
民营经济唱主角民营经济是临夏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依托这一优势,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临夏市在城市经济中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采取“招商引资一批、催生兴办一批、做大做强一批、国企改革转化一批”等多轮驱动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使民营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近年来,市上通过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信用促进会、信用担保中心、城市发展公司等组织,形成了包括政府、银行、企业、担保中心、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信用和风险分担机制。全市多渠道投入资金2.26亿元,先后扶持兴办重点工业企业31户,涌现出了华安、古河州、兴强、八坊集团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与此同时,根据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盘活存量资产的国企改革目标,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积极推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干部入驻帮扶、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项目、融资、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引导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425户,从业人员达2.94万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8%,就业比重达到60%。民营经济已成为临夏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临夏市穆斯林风情浓郁、伊斯兰文化历史悠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和穆斯林民族用品加工业,已成为国内外广大穆斯林认可的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基地。依托于这一优势,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清真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产品品牌。在这一战略的带动下,全市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清真肉制品、民族用品、副食品及保健品等加工业遍地开花,声名远扬,涌现出什锦、协恒源、银河、丁泰、龙康、兴强、泉乳、兴国等一批生产糖果、味醋、农产品加工、药品、乳制品、手工地毯、民族用品的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了康泰、雅克、八坊清河源等一批集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清真肉制品企业,产品远销兰州、拉萨、广州、上海等地,部分出口到香港、台湾及巴基斯坦、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人多地少、城乡剩余劳动力众多的这一实际,市上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和稳定解决就业的重点举措来抓。按照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多方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搜信息、抓培训、建基地、扩市场,实现劳务人员由传统的体力型、力量型输转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品牌”,先后在北京、青岛、常州、拉萨、连云港和格尔木六处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转基地,全市劳务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6年,全市共投入劳务培训经费25万元,培训劳务人员8380人,输转劳动力3.8万多人,创劳务收入1.2亿元。
特色产业富农民“龙头起,产业旺。”针对全市农民人均耕地仅0.34亩的情况,近年来临夏市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畜牧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和主攻方向,围绕做大做强畜牧业出实招、做文章,不断完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在土地政策、贷款、审批、资金上大力支持,积极动员工商大户投资养殖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八坊清河源、华安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建成,拉长了畜牧产业链条,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八坊活畜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年交易牛羊超过100万头(只)。强化了“双轨”承包责任制,加大技术服务,市镇畜牧服务站、奶肉牛冻配站、牛羊协会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技人员走村入户,狠抓各项技术服务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养殖户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加大了对暖棚养殖、畜种改良、青贮氨化、快速育肥等实用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市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的发展格局,畜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景象,建成了罗家堡、祁家、南川、慈王等14个规模养殖村,形成了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冷冻、销售为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模式。到去年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14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688户。去年全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