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肃新闻网12月16日电 “万宝山”人的骄傲
深秋的康县,似乎别有一翻韵味。尽管,昔日醉人的颜色退却得稍显荒凉,但沿途堆积如山的核桃和人们爽朗的笑声,证实着这里的收获与祥和!
有位诗人曾经说过:“走进康县,其实就是走入一种融于自然的心情。”这一比拟,对深居林海的康县算是入微至极。尽管那里的国土面积只有2958.46平方公里,但林草覆盖率却高达69.2%。由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因此,康县的林特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树种1000多种,林木真菌300多种,名贵中药材576种,市场走俏的农副产品多达300多种。同时,那里还是我国目前第六大核桃生产基地、西北蚕桑重点基地、无公害茶叶基地和中国黑木耳之乡。由于境内峰峦叠嶂,流水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色水光迷人,特产丰饶独特,又被冠以甘肃“万宝山”美称。诸多光环,给往日生存在大山深处的康县人增添了不少荣耀和自豪。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凸现“核桃王国”雏形
康县地处陇南中东部,是陕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这里的核桃就以皮薄、肉厚、油多、纯香而闻名于世。早在80年代,康县就是全国有名的核桃基地县,核桃产量稳居全国前十名之列,其产品也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近年来,康县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拓展特色产业开发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品种更新、市场营销以及扶持发展加工运输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建立起了非常坚实的发展基础。据资料显示,2001年康县核桃总面积仅有10.09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核桃载植总面积累计增至26.5万亩。全县农户户均达到6.12亩,人均27株,核桃非产区仅占全县350个行政村的8.6%。每年都有2000吨以上的核桃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及欧美市场。今年,康县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但核桃依然实现产量3140吨,产值比去年增长了50%以上。
据康县县委书记古元章介绍,今后三至五年间,康县将以每年不低于4万亩的速度发展核桃产业,最终使康县的核桃栽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到那时,康县将名副其实的成为全国核桃第一大县。他说:“县委、县政府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进核桃产业的迅速发展,其目的不仅仅是为农民开创一条持久、可观的增收门路,而且要让康县核桃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希望的原野
“发展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采取什么措施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康县县长张庆宏说:“发展特色产业,塑造生态康县,是目前摆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头等大事。”他说。
近年来,康县以实施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康北平洛河、大堡河、云台河以及中北部16个乡镇,采取“双带相间”、“台坡相间”、“麻钱形”等整地栽植新模式,高标准建成了王坝百亩核桃良种示范园,碾坝、豆坝优质核桃采穗圃等一系列基地示范工程。尽管“双带相间”、“台坡相间”和经济林“双梗隔畦”模式费时费工,但当地农民却从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许多村社的群众均积极主动的挖坑整地,并要求扩大规划范围,争抢核桃苗木,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喜人场面。
今年秋季,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苦干三年,覆盖全县,实现全国核桃第一县”的要求,短短25天,完成核桃栽植面积2万亩,新建千亩以上示范点11处、500亩以上示范点6处。从而使全县千亩以上核桃示范点增至23处,500亩以上示范点增至36处,百亩以上示范点达到40处,新发展核桃专业村100多个。
另外,该县还从苗木入手,狠抓了实用技术推广和品种更新,引进“香玲”、“中林”、“晋龙”、“京861”、“维那”等全国各地最优核桃品种65个进行试种,对一些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苗木向全县全面推广,从而基本实现了优质苗木的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