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梦想:做大做强甘肃旅游业
———访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

(资料图 右为刘永富 配图:天水在线)
6月8日,在甘肃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分管旅游工作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刘永富畅谈了甘肃的旅游梦想,回答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甘肃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成为今年兰洽会的“重头戏”之一,为什么我省要下大气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为什么解决我省旅游业的两个“老大难”问题却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为什么要辩证地看待统计数字,为什么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记者:我注意到,您的办公桌对面的墙壁上挂着《甘肃省旅游图》,每天工作时一抬头就能看见。为什么要把这幅图挂到这么醒目的地方呢?
刘永富:因为这幅图代表了我们的梦想。这幅图画出了3条旅游线和1个旅游圈。3条线是丝绸之路旅游线、回藏风情与草原风光旅游线、黄河文化与红色旅游线。1个圈指的是兰州周边1至2小时路程范围内的旅游圈。
把这3条线和1个圈发展起来,把甘肃的旅游业做大做强,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梦想。这次兰洽会首次举办文化旅游博览会,就是我们为了这个梦想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兰洽会将首次举办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而且旅游业在这次兰洽会上被作为“重头戏”之一。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永富:举办这次兰洽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保发展、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措施,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也是把甘肃旅游形象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尝试。
我们在兰洽会上举办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是希望借这个机会,把甘肃旅游宣传推介出去。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努力。而本次兰洽会来宾这么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旅游业作为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又多了一个抓手。尤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使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更加能够发挥出旅游业的独特作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记者:我省为什么要这样重视旅游业?
刘永富:我省的传统产业,如有色金属、冶金、石油化工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产品价格下降,对我省经济影响较大,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化程度高,拉动内需作用明显,且有重复消费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
从我省旅游资源来看,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彩的现代风貌。旅游业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
从政策层面上讲,目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和省“两会”明确提出了我省今年“保发展、保增长、保稳定”的目标。省上对旅游业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对全省旅游工作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13个市州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冶金、林业、邮电、电力等相关行业积极投资旅游业,兴办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丰富和活跃了旅游市场。发改、财政、交通、林业、文化、农牧、国土、宗教等部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联合执法,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民航、铁路、交通部门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体系逐渐完善,开行旅游包机、旅游专列、旅游专线车。同时,我省的旅游企业也发展起来,有旅行社34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10家,取得导游资格证人员9488人,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
实践证明,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全省旅游接待人数227.89万人次,旅游收入6.64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0.36%和46.85%,其中有几个市是成倍增长。端午节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116.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实现了旅游安全、效益、质量、秩序“四统一”的目的。我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省旅游行业有能力为确保实现我省国民经济保持10%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在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中,您有哪些感受值得回味?
刘永富:要推动旅游工作前进,一是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和短期工作计划,二是从具体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从长期规划来说,我们确定了发展目标。2003年底,省旅游局提出了编制《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的计划任务书。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开始招标,选择编制规划单位。经过一年多时间,规划编制成功,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了规划评审会,通过了评审。经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今年5月,《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版发行,明确提出“旅游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应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兴产业,远期成为支柱产业。”
从短期工作计划来说,去年一系列灾害发生后,省旅游局迅速制定了《甘肃省旅游业灾后恢复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根据情况变化,编制了《甘肃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及后期发展规划纲要》,并按计划认真执行,所以我省旅游业在灾后恢复得很快。去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即以2007年为基数,到2010年,力争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全面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翻一番,旅游业总收入超过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各市州也纷纷出台了计划,以确保三年翻番的目标实现,相继召开了旅游工作大会和旅游发展大会。
从具体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把工作推向前进。
比如,以前游客在我省旅游时最尴尬的事是“如厕难,难如厕”。在公路沿线,你可以看到漂亮的售货店、整洁的餐厅,但是要上厕所,就得找到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忍受难闻的气味,曾有个别游客在我省戴着口罩上旱厕。在景区,要到很偏僻的角落才能找到厕所。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有的游客大热天坚持不喝水。小小的厕所,严重影响着我省的旅游形象。
因此,去年以来,我省集中两年时间,以旅游厕所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编制了厕所建设规划,组织交通厅、中石油、旅游系统和相关市县政府,去年在重点景区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了156座旅游厕所。省上仅仅拿出了900多万元资金,采用市场机制,以奖代补,却撬动了6000多万元社会资金,完成了去年厕所建设任务。不仅缓解了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初步改善了我省的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观念,探索了多渠道投资模式,为今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子。今年,我省还要建旅游厕所,使全省旅游厕所达到500座,把这个“老大难”问题基本解决。
旅游厕所不仅要建,还要管理好,要形成符合市场机制和各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防止走形式。我现在出差,在公路上走一会儿见到厕所就要停一下,去看看。从目前情况来看,管理还不错,今后还要长期跟踪。明年我们还要用一年的时间,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使旅游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同步前进。
实践证明,在我省这样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像旅游厕所这样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取得突破。
做具体事还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比如,我省专业化的大型“甘肃旅游”汽车公司6月6日上午10时正式成立投入运营。在大家的努力下,政府没拿出一分钱,靠着市场机制,解决了又一个制约我省旅游业的“老大难”问题。同时,每一辆旅游汽车,都成为了宣传我省旅游形象的一个载体。我们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旅游业,扶持第二家、第三家类似的汽车旅游公司,因为只有一家就没有市场竞争了。
记者:建设旅游厕所和成立专业汽车旅游公司,本身就是解决了我省旅游业的两个“老大难”问题,但是您却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仅仅只是“皮毛”,怎么理解?
刘永富:“皮毛”指的是我们的工作刚起步,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处于打基础、求突破、促发展的阶段,不可高估。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我们要有新观念、新举措,要有大手笔、大项目,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
我省旅游业在2010年三年翻番的目标达到后,还要追求更高的目标。我们是有基础的,也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深圳的旅游资源有限,但是深圳在现代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上做出了不少成绩。我省的旅游资源更丰富,更有理由做出成绩。我们有山水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我们还要开阔视野,把重离子加速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科技旅游资源,河西葡萄旅游资源,风电旅游资源都发展起来。
我们要开阔视野,整合景区景点,走市场化道路。我们不能仅靠卖点门票,养活几个人就行。我们要与国内外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搞大项目。通过大项目,使旅游对当地经济作出较大的贡献。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阳关、玉门关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知名,但是这些景区的效益和知名度是否匹配,开发是否到位,这里面都有很多潜力要挖掘。
我们要开阔视野,积极推介自己,“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甘肃陕西好邻居”宣传活动,在西安等地推介了邻近陕西的我省景区,使更多的游客了解了我省的景区,结果“五一”节时来这些景区旅游的人非常多,宾馆的房间一床难求。这就是积极推介的一个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