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围“十年九旱”
(2009-6-10 6:47:19)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它是一项被称为掀起我省旱作农业创新的技术

  ●它用全省播种面积7.2%的土地,却生产出了占全省五分之一的粮食

  ●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它给旱作农业“买”了保险

  ●它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大面积增产,而且催生了农村新型产业的兴起

旱作农业的创新

——我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围“十年九旱”

  初夏,通渭县层层梯田上,一垄垄地膜,如一条条银色缎带撒落田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膜面上的玉米舒叶拔节,绿意盎然,犹如生长在灌满了水的水田里。

  而3个月前的通渭县,旱魔肆虐,土地一片干焦,无法下种。平襄镇宋堡村村民王明道出了“秘密”:“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

  58岁的农民王生强自编顺口溜称赞道:“双垄沟播,科学种田,白色革命,效果了得:上面的雨水跑不了,下面的水分蒸发少;双垄作物长势旺,玉米棒子粗成棒,粒粒就像金豆子,拉到市场变票子。”

  备受我省广大农民欢迎的这项农业技术,就是被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称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项技术结束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2008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877万吨,仅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一项就贡献176.1万吨,推广面积289.5万亩,用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7.2%的土地,生产了占全省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的粮食,为提高我省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撑。遭遇冬春旱农民心不慌

  甘肃是一个降雨稀少、旱灾频发的省份,有“十年九旱”之说。去冬今春,全国北方地区大范围的干旱,甘肃更是难逃旱灾厄运。旱情最严重的2月中旬,全省受旱面积达2300多万亩,遭遇50年未遇的冬春持续大旱。

  在甘肃的历史上,大旱之年,往往意味着粮食绝收。

  而今年春耕期间,记者看到,中东部旱作区大片的土地里,农民们井然有序地翻耕、起垄、铺地膜,抗旱春耕的生产热潮弥漫山乡。

  榆中县北山地区的连搭沟石头沟村,省农技推广总站人员给村民们推广顶凌覆膜技术。覆膜后,但见白色的膜面下,蒸气腾腾,原本干燥失墒的耕地变得湿润了。

  据农技人员测墒显示,在15至20厘米厚的干土上,覆膜前,露地土壤含水量只有9%,覆膜后一个星期,土壤含水量可达12%。而秋覆膜土壤含水量达22%,两年膜土壤含水量高达25%。据农业专家讲,通常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13%就可以播种。

  石头沟村的杨学安老人说,过去的石头沟村,主要以种小麦为主,广种薄收,亩产只有一两百斤,遇上大旱,连籽种都收不回来。而种玉米,由于海拔高达1800米,玉米棒子只有一长,产量更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有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我们不再看老天爷的‘眼色’了。”杨学安说,自从村上试验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尽管遭遇春旱、夏旱,但玉米棒子又粗又长,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所以石头沟村农民面对今年的大旱,心里并不慌。

  我省降水量在300至550毫米的中东部旱作区,涉及1800多万人口,耕地面积5000万亩,占全省的75%左右,是甘肃贫困区最集中的区域,旱作区干旱多灾、生态脆弱、条件严酷,粮食生产低而不稳。

  这就客观上要求甘肃必须在旱作农业区粮食发展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我省农技人员为了应对干旱而发明的一项新技术。

  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介绍说,这一技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三分之二的雨水聚集到三分之一的地里,渗入到作物根部,把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雨水保留起来,达到农作物长时间利用。

  我省玉米、马铃薯种植在四五月份左右,恰恰是干旱少雨、干土层最厚的时候,因“卡脖子旱”,导致作物无法出苗。如今,有了这项技术,在上一年秋季刚封冻的时候,进行秋覆膜,把秋季雨水全部锁在地里,或者春季解冻前顶凌覆膜,保墒养地,到了四五月最缺水的季节里,地膜覆盖的地水分没有缺失,解决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因干旱播不下去、播下去出不了苗的难题。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可达1000公斤;种植马铃薯增产30%以上。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买”了保险。

  2月上旬,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率国务院抗旱春耕生产督导组,实地察看我省旱情和抗旱措施后评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科技抗旱的一个亮点,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科技增产的新路子,值得在全国干旱地区好好推广。

  推广新技术 旱塬变“粮仓”

  粮食问题,全球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6亿。在全球粮食危机中,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未雨绸缪,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夏粮总产量有望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

  粮食问题也是始终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我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但这只是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保障粮食供给的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中东部干旱山区,连续多年受灾,这一区域粮食生产越来越突出地影响到全省粮食安全的大局。

  为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今年我省启动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建设工程,计划到2012年新增粮食50亿斤。50亿斤,不是小数字,尤其在我省这样一个干旱地区,靠什么来实现?为破解全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难题,省委、省政府把重点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核心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从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2006年和2007年,这项技术在甘肃中东部小范围推广时,经受了大旱的考验。2008年,这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迅疾达到289.5万亩。

  大自然似乎要专门考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抗旱效果。

  2008年上半年,广河县降水较历年同期减少近三成,尤其在5月份先是干旱、后来突降雨夹雪,就在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全膜双垄玉米奇迹般地出苗齐整,长势喜人。6、7月间连续遭遇两次重大雹灾,城关镇十里墩村一株株全膜玉米的叶子被打碎,可秸秆依然直立,玉米棒子依然饱满。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赞全膜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

  秋收时节,该县农家院子墙头上到处是迎着秋阳、闪烁金光的玉米棒,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全县种植双垄沟播玉米10万亩、双垄沟播马铃薯2000亩,仅此两项总增效益4350多万元。传统的“雨养农业”走出了困境,旱作农业增粮增收,露出曙光。“要不是眼见为实,说啥也不信,咱这旱地里玉米能打2000多斤!”禾集镇司家坪村村支书李德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0亩,亩均产量1000公斤,亩均增收200元,仅此一项为全村增收10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再用玉米秸秆规模养羊、养牛,带动农户年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增收的观念在旱作农业区已深入人心,开辟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围绕我省旱作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相关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促进我省农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万亩,就可增加粮食产量50万吨,农民人均可从中增加收入40元。”

  今年,我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抗旱保丰收的“法宝”,筹集1.2亿元资金,在全省52个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这项技术,公开招标采购地膜9750吨、起垄覆膜机械1.38万台,对农民每种植1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补助1.5公斤地膜,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新覆膜面积达692万亩,加上去年一膜两用,使全省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750万亩,以此增强农业抗旱能力,确保粮食增产10亿斤。

  种养加结合 兴循环农业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饲草。”平凉白庙乡白庙村养殖户熊安贵说,他家养着5头牛,每年饲料缺口在1500公斤,需要花钱购买。如今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亩产700公斤,每亩地还能增产1000多公斤玉米秸秆。

  短短几年,崆峒区暖棚养殖的平凉红牛已成为该区的一张绿色名片。崆峒区农牧局局长张建伟说,发展设施化种养殖,是旱作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全区目前牛饲养量达到30.23万头,农民人均牧业收入810元。

  由于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去年我省玉米总面积超过了800万亩,增加玉米秸秆150万吨。丰富的玉米秸秆为山旱区农民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原料,为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的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把草食畜牧业列入“六大行动”之一,计划到2012年,全省牛出栏由142万头增加到240万头,羊出栏由978万只增加到2300万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由196元增加到408元。为此,我省计划到2010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万亩,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先决条件”。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动我省玉米种植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在加快产业布局中,不仅带动了畜产业,而且催生了新型产业悄然兴起。

  甘谷县安远镇王马村村民王效忠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将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喂养30只羊,既解决了每年11月至来年4月枯草期的饲草问题,又用羊粪作沼气原料,解决了燃料问题,不再上山砍柴,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防止了双垄玉米的叶面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形成了良性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每年仅此一项节省煤、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天水市秦州区下寨子村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初步形成了以“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双孢菇生产-沼气-果园栽培”为模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出口的双孢菇罐头、玉米尖芽罐头提供了原料,村民们一年至少可增加收入6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100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动了我省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由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如今迈向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路子。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秦州区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项目通过省上验收·秦安县完成双垄沟播玉米覆膜20万亩(组图)
·甘谷县完成双垄沟播玉米覆膜10万亩(图)·武山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侧记
·秦州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见闻(组图)·甘谷举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暨沼气建设现场会(图)

最 新 图 片
省委召开视频会议 坚决治理拉票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甘肃出现沙尘暴天气 敦煌最小能见度仅二十米(图) 甘肃遭遇今年首次区域性沙尘暴(组图) 甘肃万名学生争抢新疆建设兵团就业岗位(组图) 又是一度春光好 甘肃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图) 深圳为陇南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图)

 甘肃新闻
·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围“十年九旱”
·甘肃省持续偏高菜价开始回落 兰州蔬菜降幅5%
·徐守盛:努力把兰洽会办成高水平的盛会
·徐守盛回复网友留言:为甘肃发展欢迎网友建言献策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在与网民交流
·报考人数减少 甘肃省高考考生中榜胜算多
·徐守盛主持召开甘肃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
·【人民日报】甘肃规定正处级干部任职5年须轮岗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年内动工 设计时速为350公里
·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闭会
·高考期间甘肃各地温度适宜 部分地区将有降水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
·甘肃破获公安部督办盗油大案 国际输油管遇黑手
·甘肃省委组织部近期干部任免信息(2009年4月)
·甘肃对拟提拔任职及平职转任要职的11人进行公示
 文化历史
·当代史掌故:毛泽东不信亩产10万斤(组图)
·最意外二战细节:马桶弄沉潜艇(图)
·蔡元培为什么帮陈独秀制造假文凭假履历(图)
·西安事变何应钦坚决主战非为取代蒋(组图)
·民国老试卷:当年国文考什么(组图)
·王亚樵刺杀日军大将杀人魔白川始末(图)
·先当地主再当资本家 张作霖究竟有多少钱(组图)
·铁血将军杨靖宇:曾领导金日成 吃谷草棉花也抗日
·袁世凯遗嘱:我死了,为日本去一大敌(图)
·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组图)
·1950年解放台湾计划何以最终搁浅(组图)
·彭德怀庐山罢官的另一种解释(图)
·蒋介石“二二八”没下屠杀令 反对美核袭大陆(图)
·洪秀全:在美女包围中走向灭亡(图)
·新四军溃败内部因素:叶挺项英水火不容?(图)
 博 客
·松林雨:走进清水(图文)
·梧桐:自驾游 走进清水(图)
·关春明摄影:走进清水(图)
·仙仁送灯:天水高考掠影(组图)
·闫鹏飞摄影:走进清水(图)
·仙仁送灯:走进清水之二(组图)
·仙仁送灯:走进清水之一(组图)
·听星竹:自驾游 走进清水(组图
 播 客

·天上人间——天之水
·白歆惠薄纱短裙现身
·春晚魔术露陷一幕
·赵本山隆重登场《不差钱》
·纵贯线经典老歌串烧(视频)
·成龙陈奕迅谭晶献唱《站起来》
·周杰伦宋祖英与神秘男孩合唱
·现代舞蹈《蝶恋花》 (视频)
 娱 乐

·娱乐圈涉毒内幕:好友变线人供出满文军(图)
·周迅阿朵林熙蕾 一线女星云集时尚盛典(组图)
·靓模界明争暗斗 钟蕙芝频扯衣抢“峰”头(组图)
·瑶瑶迷人嗲声软化男星 欲努力赚钱为养家(图)
·实录:央视公布罗京生前病情 因心衰去世(组图)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播音员罗京病逝(图)
·熊黛林身穿华美礼服 大赞绯闻男友郭富城(图)
·全程偷拍,高圆圆于小伟激吻热恋(组图)
·李宇春出行警察保护 捏针绣花流露十足女人味(图)
·陈冠希接受CNN采访谈艳照:我玩得狂野了点(图)

 社 会
·四川首家裸体浴场高调亮相惹争议 被指有伤风化(图)
·十余中国人缅甸赌场被扣续 警方称不会武力营救
·市民戈壁滩捡奇石通体黑亮 疑“天外来客”(图)
·少林方丈释永信“买”16万豪华袈裟 遭网友笔伐
·武大人质案中枪民警轻唤爱妻名字 见妻留言落泪
·北京数千人冒雨吊唁罗京 生前治疗情况首次曝光
·罗京最后一次播音 领导拿药等在门外
·央视新闻主播罗京病逝 在好友陪伴下平静离世
·亲历者讲述:多名路人砸玻璃救援伤者(视频)
·温州兄弟耗资百万建豪华坟墓 远看像别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