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和首批“非遗”扩展名录公布
我省又有15项遗产晋升“国宝”

昨天是第三个全国文化遗产日,由省文化厅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曲艺调演”,昨晚在人民剧院上演。来自省秦剧团、省陇剧院以及平凉、天水、武威、皋兰的戏曲艺术家和演员,为观众演出了《兰州鼓子》、《甘肃秦腔》、《西峰唢呐》、《秦安小曲》、《凉州孝贤》、《环县道情皮影》等精彩的“非遗”传统戏曲。图为秦腔名家精彩演出。本报记者张建平摄
本报讯 14日记者获悉,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分别为510项和147项。其中,我省15项“非遗”名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9项名列扩展项目名录。
据了解,2007年1月,文化部部署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央直属单位共申报了2540个项目。
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等程序,确定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我省《米拉尕黑》、甘南藏族民歌、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多地舞、巴郎鼓舞、武都高山戏、秦安小曲等15项“非遗”晋升“国宝”。
另外,在此次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中,我省又有河西宝卷、秦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甘南藏族唐卡、庆阳剪纸、天水市秦州区雕漆技艺、甘南藏医药、七夕节(乞巧节)以及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等9项名列榜上。